-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5 9:26:00
阅读次数:
天朗气清,华诞来临。高原作赋,回首社科院创业之旅;春城长歌,笑谈三十年风雨岁月。世路烟云见书生情志,岁月如歌闻学人心音。
云南社科院,肇基于南中考史[①],发轫于民族探秘。发微阐幽,梳理边疆史地,钩沉考证,探究滇云奥秘。田野探古事,民族志拓荒滇地;村寨访野老,人类学奠基边陲。青灯黄卷,沉潜学海治学为求真;高山大江,奔波边地报效在国门。
转瞬三十载,旧貌换新颜。一院十二所,群贤云集;四百余学人,英才荟萃。[②]七亩土地大展宏图,科研大楼笑傲长天[③]。聚滇云江河煌煌之光,操雪精神;汇三迤山川浩浩之气[④],陶冶情性。脚踏实地,兴滇云学术;登高望远,读天地文章。
启航东南亚,湄公河士子问学;远行欧美地,五大洲书生论剑。列国学子,纷至沓来。荣誉院士国内开先河[⑤],国际合作云南呈异彩。论道民生,深思乡村脱贫之路,寻径发展,谋划文化强省之途。学海勇开拓,扬帆南亚探新程;治学勤创新,觅踪田野辟蹊径。理社会经纬情势在十六州市,探宗教文化奥义于二十六族。哲学思辨出智者,马列求真有名士。聚焦民生忧黎元,扎根乡土护遗产。图书馆藏宝集萃,旧影老照,记云南历史,秘笈珍本,映古滇文明[⑥]。
立足红土地,基地育人励后学,建立工作室,整合英才闯新路。一心一意,集众志图强彩云之南;群策群力,创智库策划兴滇之路。更有州市十四家[⑦],卧虎藏龙有绝学,枝繁叶茂根基深。一方水土一方人,自成天地气象新。
嗟夫!三十年道路云和月。学海苍茫兮,学人启蒙;冰雪丹心兮,书生圆梦。今日何日,良辰吉日,华诞庆典;天雨流芳,同仁共勉:
胸怀博大,可谱壮丽之篇;慧心灵性,可达大美之境。学海无涯,登高望远可聆清音;人生苦短,志存高远能臻化境。赤子之情,常怀报国之志;寸草之心,不忘三春之晖。以有生之年,报效祖国,尽一己之力,造福人间。
歌曰:
有缘聚首三十年,春秋彩云南。
书山学海结伴行,风雨映白帆
春华秋实常相伴,薪火代代传。
高山流水琴韵久,清音在人间。
杨福泉 撰
庚寅年冬月(2010年11月)
[①] 南中:古地区名,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以南,故名。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一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卒后,“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②]截止2010年2月底,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有在职职工有269人,离退休职工138人,共407人。
[③]从2005-2008年,省社科院新班子盘活了我院闲置多年的7.8亩土地,不要国家财政拨款而与国营企业昆明第二建筑公司合作共建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极大地改善了社科院的科研和办公条件,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
[④] 三迤,指云南。清代曾在云南设迤西道、迤东道、迤南道,因此,常以三迤指称云南。
[⑤]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实行国外学者荣誉院士制。
[⑥]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名录”;珍藏有大批老照片和古籍。
[⑦]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13个州市县有分院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