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院庆动态    |    主题征文    |    贺信贺电    |    网上展览馆    |    视频播放    |    专家文集    |    返回首页    |   

    庆祝社科院建院三十周年暨纪念岩峰先生逝世六周年(作者:张瑞华)

  •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7 14:24:00 阅读次数:
           喜迎云南省社科院成立三十周年庆典,看到社科院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建院初期,没有办公室,没有住房,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大家克服了困难顽强地走过来了。现在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有一流的电子办公设备,职工都住上自己的宿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更可喜可贺的是三十年来,社科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我一个退休的老职工,为院里所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和自豪,并祝愿社科院更上一层楼,成就更辉煌。可惜我的老伴岩峰先生,没能看到这一切,六年前就离开了培育他成长的社科院大家庭,离开了亲人和朋友,驾鹤西去了。
           岩峰傣族诗人,文艺理论家,1980年调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所云南分所工作,82年合并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多年来,得到各届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重视培养,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热情帮助。例如,84年杜玉亭院长就坚持把他的家属从边疆调到院里工作,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91年何耀华院长亲自带领他到泰国考察,进行学术交流;文学所的领导王松、缵绪及其他同志都给过他很多支持和帮助,凭着他坚强的毅力,刻苦地钻研,勤奋地学习,使他从一个没有进过高等学府,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普通文艺工作者,在社科院这个大家庭里快速地成长,除了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与人合作翻译整理出版了多部傣族民间长篇叙事诗,如“相勐”“嫡波冠”“宛纳帕丽”“十二头魔王”等长诗外,并开始涉猎民族文化、文学理论、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当代傣族文学、傣族文字与书法,民间习俗,象文化以及傣族人口发展等等新的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发表了《论傣族文学理论与傣族文学作品》《傣族文学的反思》等二十多篇颇有见地,学术性很强的理论研究文章,与他人合作撰写了《傣族文学简史》主编了《傣族文学史》《傣族文化大观》,并承担了绝大部份章节的撰写,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傣族文学史的空白,正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傣族卷》已完成60%以上,可惜没有编完他就走了。
           岩峰退休以后,仍坚持笔耕不辍,响应中央和省委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号召,创作了近万行的新世纪长诗《花之梦》。浓墨重彩地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傣乡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傣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爱花、爱森林、爱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针砭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破坏森林、乱砍乱伐,造成自然灾害的恶劣现象,并与之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写完最后一章“美化人间花圆梦”就得急病去逝了,这部长诗竟成了诗人的绝唱,留下梦一般的结尾让读者去想象。
           2004年8月22日15时30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悲痛的时刻,就在那一刻,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亲人——岩峰。25日上午,为他举行遗体告别时,来送别的有各方面领导,80多岁的老专家学者,还有许多闻讯而来的亲朋好友近二百人,他们怀着悲痛和惋惜的心情送了很多花圈、挽联,我们当时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忘了录像,忘了照像,整个悼念活动的一切都随着他的遗体送去火化了,挽联中的“醉心傣家文事,著书立说,成就卓著,大名已载史册;热爱清平生活,勤俭纯朴,学子师表,贤德早在人心”。“人品犹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应是岩峰一生的真实写照。
           8月29日为了暂时避开这令人悲痛的环境。我随弟弟到了思茅。由于这次沉痛的打击,我的身体被摧残垮了,头发突然变白,抵抗力严重下降感冒十几天打针吃药都不会好,腰腿疼痛,上下四楼非常吃力和困难,弟弟一家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我越难过,越着急,拖着带病的身体,每天对着老伴的遗像在问他:“你走得那么匆促,你希望我怎么活下去?”他总是微笑地看着我,好像在说:我想信你会坚强地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2004年9月,版纳杂志发表了原州文联主席、文化局长叶振欧同志《流沙河之子——悼念岩峰》的文章,主编罗云智同志在第一页特加了读稿札记……“我们深信,西双版纳不会忘却岩峰,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更不会忘却岩峰,岩峰永远活在傣族文学史里,活在傣族人民心中!”看了这些文章使我非常感动,岩峰为傣族的文化事业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写了那么多诗歌论文,风情小说,故事,翻译整理了多部傣族长篇诗歌和民间故事等等,这一切都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可惜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他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我不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之中,要振作起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坚强地活下去,要为我亲爱的老伴做点事情,把他来不及出版的著作整理出版,感谢和报答他一生对我的恩情和爱情。我一生中做了三次大手术:1、妇科子宫卵巢全切除;2、左眼睛视网膜脱落(差点失明):3、右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差点截肢瘫痪)。都是他在病床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陪伴我、鼓励我、服待我,平时一日三餐为家人做饭做菜都是他在操作,这些都是我选对伴侣幸福一生的福气,可惜时间太短了,他去得太早了,该走的地方我们没有去走,该看的世界没有去看,连最近的昆明几大公园都没有好好地去参观游览,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上海、苏杭、山东大连,都是计划要去旅游的地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计划年底同学去聚会,他还要给我们当导游喔!……这一切都只是泡影了。我只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他和纪念他。
            2004年10月,我回到西双版纳大女儿家,开始整理他的长诗“花之梦”。12月并把它打印成册,带着打印稿我去拜见了西双版纳的州长及有关领导,他们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表示愿意资助出版“花之梦”。
            2005年2月,我回到昆明,带着“花之梦”打印稿,找到省文联主席和有关领导,要求给岩峰出版他的遗作“花之梦”,他们也都答应了,说数量和质量都够了,准备出版。我又给丹增副书记写了亲笔信,要求汇报一下岩峰的情况。2005年4月的一天,丹增副书记在百忙中亲切地接见了我和女儿晓翎。当我向他汇报岩峰不幸去世的情况,并送上“花之梦”的打印稿时,丹增副书记非常惋惜地对我说:“岩峰是个很难得的傣族诗人,他又没有出版过自己的专著,你要把他的诗稿收集起来,为他出一本‘岩峰诗选’……”,关心地询问我家庭及生活情况,有什么困难,并具体的介绍了当前出书的各种途径。书记的指点给我增加了信心和勇气,表示一定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一工作。
           我苦战了四个月,跑遍了省图书馆、文联图书馆、云南日报社图书馆、版纳州勐海县图书馆,终于找到了岩峰先生的所有长诗和部份短诗及他翻译整理的长诗、短诗,并将它他归类编辑,“岩峰诗选”的初稿打印出来了,我请省委办公厅的同志转交给丹增同志审阅,并请他为诗选作序。不到一星期,丹增副书记的批示和序言就写好了,拨了两万元资助出版“岩峰诗选”。
           丹增副书记在序言“生活的颂歌”中写道:岩峰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傣族诗人。《岩峰诗选》是岩峰一生诗创作的精华,是一部生活的颂歌,时代的颂歌,是傣族550部长诗再续的新篇章……。《岩峰诗选》的出版,是对傣族文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对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贡献。我们要向岩峰同志学习,吸取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合着时代的主旋律,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献上更多的精神佳作。2005年12月,《岩峰诗选》正式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正好赶上他的家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我把“岩峰诗选”从工厂先提出两百本,作为对家乡二十周年县庆的献礼,亲自送到景谷县人民政府。
           在“岩峰诗选”里,我特别选编了他在1959年为傣族老歌手康朗英整理翻译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长诗《流沙河之歌》,长诗一经发表就轰动了文坛。抗日时期的老诗人,时任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袁勃同志,在“边疆文艺”上发表了一朵又香又美的花——推荐长诗《流沙河之歌》。说它是一部优美的叙事诗,它不只是一朵傣族的花,而且是我们祖国百花争妍的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又香又美的花。岩峰为了帮助康朗英完成这部长诗,并翻译整理成汉文发表,当时他不顾自己身上还背着沉重的无辜的政治包袱,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积累。长诗发表、出版后他许久不署名,不张扬。直到1974年7月第三次出版时才署名岩峰翻译整理。该诗几次获得全国性的大奖,他把所有的奖品证书、奖金、全部都给了康朗英,了解他的人对他这种做人的品格,无不称赞和敬佩。所以我在“诗选”的附录里,特别选编了袁勃同志的这篇全文;王松同志为“花之梦”作的序:朴实的人,朴实的诗;振欧同志的“流沙河之子——悼念岩峰”及西双版纳傣族作家,全国政协常委,西双版纳政协副主席征鹏同志写的“傣族人民的好儿子——悼念傣族诗人岩峰”。这些文章充分说明人们对岩峰的怀念,和岩峰对傣族文化事业和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我也将此书作为对岩峰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送给了北京国家图书馆,及中央相关的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及州县图书馆及相关单位和亲朋好友,共送了一千多册。
            2006年开始,我便着手收集岩峰的风情小说、采风散文,连还画脚本,及翻译整理的民间故事等不属于诗歌和论文的文章编辑成一本《岩峰文集》共二十多万字,交给省文联,经审理以后,编入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云南卷(第八辑),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于2007年5月正式出版。 
          《岩峰文集》的出版,正如王松同志在序言里写的,它不仅是岩峰同志的成果,也是对民族民间文学的贡献;它反映了傣民族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了解傣民族的有价值的著作。
         《岩峰文集》的出版,是我省文艺界的领导、同志、朋友对岩峰同志最好的纪念。也是我报答岩峰先生的又一个努力成果。
    岩峰先生逝世以后,我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把他在社科院20多年的文艺理论研究文章整理出来,这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对后人留下的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把书稿亲自交给纳麒院长,请院长帮助解决。
           纳院长看了以后,把书稿交到科研处,请科研处长郑晓云同志为岩峰编写这部学术论文集,纳院长亲自作了序。
    纳院长在序言中说:岩峰先生是当代杰出的傣族学者,为了纪念他,有关方面组织编辑了这部《岩峰学术文集》。
    岩峰先生对傣族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傣族研究领域涉猎面广……掌握的资料翔实,有来自文献的资料,也有来自田野研究的资料,难能可贵的是岩峰先生掌握并运用了大量来自民间的第一手资料,对傣族文化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使这部论文集至今仍然透露出来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芬芳的气息,给人以鲜活的感受。
           岩峰先生作为一个傣族学者,对傣族文献的深入研究,长期脚踏实地田野调查工作,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求索,是成就岩峰先生学术成果的后天因素。这一部凝聚着岩峰先生心血的论文集,对于傣族民间文学及傣族文化的研究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岩峰先生刻苦深入的治学方法仍然值得青年一代学者学习,这部文集的出版既是对岩峰先生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郑晓云同志在编后记中写道:我能有机会更多地阅读岩峰老师的论文,从中学习到有关傣族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对岩峰老师广博的知识,刻苦的治学精神增加敬佩。岩峰老师和蔼的面容及亲切热情的待人风貌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以为这部文集做出的一点有限的工作来表达对岩峰老师的怀念。
         《岩峰学术文集》于2007年6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对岩峰先生的在天之灵及其亲属都是一个极大的欣慰。
    由岩峰、岩温扁和王松合作翻译整理的三部傣族叙事长诗《相勐》、《宛纳帕丽》和《嫡波冠》这份宝贵的傣族精神文化遗产,折腾了七、八年也未能正式出版,岩峰先生,岩温扁先生带着深深的遗憾先后离开了人世,王松先生也年近九十,眼底黄斑病变不能看稿,只能用口授的办法来作序,为了让这部长诗能出版,发挥它们的价值,我们亲自找了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同志和民宗局领导岩香宰和奚云华同志,说明出版这三部长诗的重要意义,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州长刀林荫同志非常关心和重视,解决了出版的资金问题,为这部书的出版成立了编委会,由刀国栋(原副省长)召存信、刀爱民、刀林荫三位新老州长当顾问,由相关领导和关心,支持这部书出版的同志(刀素珍、岩温扁先生的夫人)等为编委,王松同志为主编,张瑞华为副主编(岩峰先生的夫人),并负责具体编写和技术编辑工作,最后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宗局编署名。
           三部长诗中,《相勐》是一部叙述傣族社会由统一部落成为地方性国家的英雄史诗,主人翁相勐就是一个英雄,他勇敢,善于团结人民,征服了许多部落,长诗通过战争和相勐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一个新的社会,长诗经翻译整理发表后曾获得1979~1982年度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精神遗产之一。
         《宛纳帕丽》和《嫡波冠》都是悲剧叙事长诗,揭露封建领主制残酷压迫傣族人民的写实,三部长诗不仅人物刻画生动,富于时代意义,而且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尤其是《宛纳帕丽》主人翁的遭遇催人泪下,诗意浓郁,极富于民族特色。
          《相勐》(三部长诗的书名)于2007年11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它不仅是傣民族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国发掘整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一大胜利。同时,也是王松先生和我(岩峰遗孀)对岩峰先生和岩温扁先生两位逝者的一个最好的纪念,他们的在天之灵也会为此书的出版而庆贺的。
           为纪念岩峰先生逝世六周年,我特别写了这一篇感想文章,把我这几年来为他编写了《岩峰诗选》《岩峰文集》《岩峰学术文集》与他人合作翻译整理的长诗《相勐》,整理出版了。完成了他一生未能实现的梦想,让社会保留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人们更能全面地了解岩峰,认识岩峰,记住岩峰,岩峰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代丽)                                                 
Copyright (c) 2011 版权所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邮编:650034 电子信箱:information_yass@163.com

维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 访问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