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院庆动态    |    主题征文    |    贺信贺电    |    网上展览馆    |    视频播放    |    专家文集    |    返回首页    |   

    我的科研实践(作者:杨照辉)

  •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6 20:19:00 阅读次数:
            我名叫杨照辉,笔名季志超米,普米族,1944年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197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由于身体和学习成绩比较良好,加上会说普米语外的白、傈僳、拉马(白族支系)等几种语言,留校后调云南省贫协委员会工作。1980年春,为了填补没有普米族人研究普米族的历史文化这一空白,通过测验,本人调进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为了打好文字基础,搞好普米族研究,我向所领导提出想法后,将我分配到本所创办的民族文学双月刊《山茶》杂志编辑部任诗歌编辑。在这期间,本人向年岁比我大的同事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文字能力有了提高。然而,面对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都沉淀在分散的本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和宗教祭祀词中的普米族,不前去调查搜集这些资料就无法进行研究,于是本人于1981年2月下乡到兰坪县普米族地区,搜集到了反映本民族古代随畜南迁历史路线的丧葬经歌《戎肯·给绵羊》以及大量的民间文学和宗教民俗方面的资料。1983年,本人又抽空下乡到永胜、宁蒗两县普米族地区搜集了大量民歌、神话传说和祭祀歌调。同年,民族文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民间文学所合并,改名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所。为了进一步提高记录、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民间作品的科学水平,本人学习了国际音标,认真通读了钟敬文教授著的《民间文学概论》一书。在这期间,本人于1988年2月下乡到维西、丽江两县的普米族地区,搜集到了不少民歌和神话传说,在记录和搜集整理作品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接着,本人于1998年4月又到四川省冕宁、西昌、木里、盐源诸县新中国成立后划成藏族的普米族地区,搜集到了大量的历史、文学、宗教方面的资料。为了写好论文研究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便撰写好各民族文学史,没有马列主义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是不行的。本人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艺方面的论述,以及国内外不同文化学派的观点论述,通读了人类学派泰勒和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还通读了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弗雷泽的《金枝》(上下册),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卡西尔的《人论》及有关古籍,如《西羌传》、《西南夷列传》、《“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明史稿卷三百三十中反映甘肃普米族先民“西番”历史的《西域二》,清史稿卷五百十三中反映四川普米族先民“西番”历史的《土司二》,清史稿卷五百十七中反映甘肃普米族先民“西番”历史的《土司六》,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二中反映甘肃普米族先民“西番”与“蒙古”、“回回”等。另外,还通读了丹曲、谢建华著的《甘肃藏族史》,“五种丛书”中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情况。先后独立出版了译著《普米族祭祀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主要著作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的《普米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此书荣获1998年10月全国第四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川滇民族巫占与禁忌》(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集刊1997年4月印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丛书之一的《普米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此书2000年9月8日与整套丛书一道荣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9月18日又荣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著作奖;《普米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普米族人口卷》(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1月《中国民族人口》(三)出版。
           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藏族普米族几则神话的比较》(载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的《民族文谈》);《“白狼歌”辨析》(载《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滇西北普米族的诗歌格律》(载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的《民间诗律》);《略论古氐羌物质文化的遗留》(载《边疆文化论丛》第2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综述普米族的生活习俗》(载国家民委“五种丛书”(之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羌族普米族宗教巫术文化比较》(载《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获云南省社科院1989~1993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略论普米族的家庭伦理》(载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的《民族伦理研究》);《简论普米族族源与人口变动》(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荣获2004年云南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云电奖”;《手拉手跳起舞》(载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彭书麟等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一书)。
            另外,还搜集翻译发表过数10篇(首)普米族民间神话传说和诗歌作品,其中《接亲调》1982年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1991年4月我还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安徽歙县召开的“全国宗教学术讨论会”,并提交了书稿《普米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一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之子》第2卷,1998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社会科学人才名录》,1999年版,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大辞典》,1999年版都收进了我的研究成果。2000年9月18日,云南日报记者李沙青采访报道了我的事迹。1998年10月我出席了在兰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讨论会。提交《略论普米族神话与其他民族神话》一文,并作了大会发言。在此期间,我与其他参会代表一起考察了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安西、敦煌等市的名胜古迹与文化景点,搜集到了不少古代普米族先民“西番”与其他民族先民关系的历史资料。散会后,还参观了西安市辖的好些名胜古迹。2001年10月,我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第34届国际汉、藏语言学研讨会,提交了《普米语与羌、藏等民族语言的比较》一文,并作了大会发言。2001年12月15日,我出席了云南蒙古族第四届“那达摩”学术讨论会,提交了《普米族与蒙古军》一文并作了大会发言,被特邀为蒙学会顾问。2003年4月,云南日报记者冯巧妹又采访报道了我的事迹。
            此外,本人是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宗教学会、云南省伦理学会会员、云南省民族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6月退休,退休后,照样为普米族的扶贫事业在继续工作着。
           调查撰写了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22个十万以下小少民族扶贫丛书之一的《生活于森林草甸的普米族》一书,还调查撰写了云南省古籍办组织的《普米族古籍总目提要》一书,全都即将于2007年内出版。
           统而言之,以上我在这26年的科研工作中,从助理研究员成长到研究员,在科研上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与老所长王松、李缵绪、左玉堂,老院长何耀华和各位同事的指导、鼓励、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本人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温曼)
     
Copyright (c) 2011 版权所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邮编:650034 电子信箱:information_yass@163.com

维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 访问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