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标榜着成功学的图书秘笈。人人都渴望找到成功的秘诀,但成功没有捷径,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的。今年12月我们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迎来建院30周年庆典。今天社科院的辉煌是老一辈学者历经60年沧桑,艰苦创业所成就的。我们年轻人若论成功,必须要向前辈们取经,他们的丰富阅历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很荣幸参与了院庆学者采访整理工作,能瞻仰到前辈们的风采,他们那种远大的志向,坚定不移的信念、认真治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热爱是指引人生的方向,是激发人不懈追求的动力。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一点。“爱你爱干的工作,干你爱干的事情,那是太重要了,只要真正干上了你自己爱干的事情,那一定会有成就。”我们民族学所所长王清华这句话简单朴实,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当人们有了热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像黑暗之光,在茫茫迷雾中看到了希望的灯塔,再多风浪也不怕迷航。我们年轻人初入社会,很多时候就如站在十字路口一样很迷茫,在社科院这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就怕找不到目标虚度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从现在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然后树立起自己的目标。”这是一进所,王所长首先对我说的。“最关键的一个还是一个兴趣,如果有兴趣了,收入差一点他也愿意干,我们所里面这种人还有还几个呢,他就愿意,因为我们社科院的学术环境很宽松,可塑性很强,你自由支配,如果有兴趣你要做点事情的话,条件非常好,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兴趣。培养兴趣的最关键还是在他们进所三年以内,如果三年以内他们没有兴趣呢就废掉了。”这是采访里面,东南亚所的王士禄教授特别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
贺圣达教授说:“吃苦要吃得自乐。搞科研当然是很苦的,要乐在其中不觉得苦,苦得很自然,自己不觉得苦,看看书,搞不通时候再看些书做些调查研究,再回头来写,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是啊,我们既然选择进入了科研单位,成为科研人员,就是要本着为人民、为政府决策服务,钻研学问,贡献社会。虽然这条路可能充满了荆棘,相比花花世界众多诱惑,做学问要清苦孤单一些。我们要学着如何在这苦中找到乐趣,找到一种成就感,这是我们新近人员的首要目标培养兴趣,找到自己方向。
光是有了目标还不够,要想成功必须付出代价。在征航的道路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坎坷波折,有时会停滞不前,有时甚至会倒退,但是绝不能轻言放弃。进院培训时纳院长和我们谈起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困境要正视它,不要逃避,更不能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是痛苦的博弈过程。“一种纯粹的、美好的理想当你去实施他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实在阻碍着你理想的实现。甚至这种现实的传统力量使得你要前进一小步,要为理想去做一点点事情都感觉到非常的艰难。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讲我们既要胸怀着远大的理想,又要去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甚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有时候为了获得理想一点点的实现、一点点的进步,我还会跪倒在现实的面前向它求服。但是当我向现实跪倒和求服的时候,我心里面非常清楚我是为着我伟大的理想而跪倒。这就是理念和现实的博弈。一个领导者或者是作为我到社科院来,我就是在这样一种理念下,在这样一种博弈当中,我一步一步走过来。我有过非常美好的理想,对于社科院非常美好的一种憧憬,但是当我来推进的时候我发现我步履维艰,所以我不断的求服、不断的跪倒,但是每一次跪倒都为我们实现一点点理想迈出了一步。”通过纳院长的采访,我了解到我们院的成功和辉煌背后这一步步走过来的艰辛历程。社科院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从连桌椅板凳都不齐备的困境中,逐步建立起今天19层现代化的办公大楼,300个接点的网络设备、四路同声传译、现代化的会议厅、报告厅……这个过程的艰辛,社科院的前辈们都是有目共睹。作为个人也是一样,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树立起自己的目标,正视各种挫折,人生就是在各种挫折和困境的历练中逐步实现理想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学富五车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都背后付出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采访中他们说起自己不同的艰苦历程,有的出身贫寒,有的经受过环境的打击……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理想,面对困难没有退缩。我们社科院的老院长何耀华教授说:“我的人生哲学1+1不等于2,经过人的努力1+1可以等于3、可以等于4、等于5,甚至可以等于更高的数字。我不相信运气,我只相信四个字,就是搏击进取。所有美好的东西必须去搏击必须去进取,你要有进取心,你要去奋斗。”这是很鼓舞人心的一番话,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就是所谓成功学的最好诠释。
前辈们除了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之外,还不吝分享了很多经验和自己总结的科研方法。在采访汪宁生老教授,谈起他的成果时,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做一个研究不是说发表了以后,搞一个项目得点基金,然后就烟消云散,后来过几年就时过境迁了。我们搞一个东西要长久性,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有人引用。我认为这个就是才真算取得成果……搞一个东西要有点要耐得住寂寞,作为个人来说要耐得住寂寞,写点东西几年可能还没有成果出来,好像很寂寞。别人都是当这个了当那个了,又得到什么基金了,自己还没写完,不要紧。你呢搞一个东西要搞得像模像样,要花很长时间,主要要看那个东西在历史上能不能站得住脚。一篇文章几十年后才有人引才好,当时有过两天就没了,后来尽看这个现实当前怎么样热热闹闹一下就过掉了。”这才是真正站得稳的科学研究。前辈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敬佩,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必须谨记的箴言。
田野考察、尊重事实、禁忌盲从、科学探索。这个是李缵绪教授对自己52年的学术生涯的总结:“田野考察:就是一定要到民族地区去考察,你才再搞研究。不要说是书上翻翻抄抄然后我就搞研究,这是对我自己要求。禁忌盲从:我们学术界也是搞研究的,有时候会一股风一股风来,然后就盲从就起哄了,这个不太好。科学探索:就是什么事情还要经过自己的头脑、经过科学的探索觉得它是对的,那么就尊重,如果觉得他不对的我就不要跟着了。”
郑晓云教授告诉我们:“学贯中西。”除了要深入实地,做踏实的研究之外,新时代的学者更应积极开拓视野。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开放的文化交流,使我们有着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去接触世界各地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敏而好学的他就是最早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的一批学者,走出国门学贯中西。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中,而是要与时俱进开阔眼界,汲取各种思想精华充实自己,积极与外界进行交流切磋。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
这些学者们的话语虽然简练,但是却语重心长,发人深省。他们以身说教,凝结的是一生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知和经验。他们的谆谆教诲,是我进社科院汲取的第一份宝贵的养分,是指引前行的导航灯。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我愿与年轻学者们一起分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