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麒院长出生在开远市一个普通的教师世家,爷爷和父亲都从事教师职业,从小就受到教师家庭文化的熏陶。由于纳院长家庭成员多,儿童和少年时期生活拮据艰辛。这一段艰苦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坚毅顽强、不怕吃苦、不怕劳累、敢于拼搏的性格。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纳院长从小就养成了爱好读书、爱好钻研的良好习惯,并且逐步树立了坚定的信仰。在通过不懈努力追求后,纳院长成为了我省乃至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理论和政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是贯穿纳院长学术生涯的主线条,就从哲学说起吧。纳院长学术生涯可简要概括为:懵懵懂懂地触碰哲学、酣畅淋漓地畅饮哲学、深入浅出地传播哲学、游刃有余地运用哲学。
懵懵懂懂地触碰哲学 纳麒院长初中毕业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和当时其他千千万万知青一样,纳麒院长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农村。在农村的锻炼,条件极为艰苦,但有过幼时的磨练,纳院长不仅没有感觉到辛苦,反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这也为纳院长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初接触哲学学习和理论工作是纳院长从农村回到城里,被分配到当时的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工程处做土建工人。工厂里组织工人们学习哲学举办“反杜林论”的学习班,由于纳院长平时除了工作还善于学习新知识,领导就让他给工人们当新教员,讲授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当时的纳院长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理论知识,只能自己一边自学哲学,一边给工人们讲学。哲学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纳院长只能通过查阅有限的理论参考资料,反复地琢磨、反复地思考。回想当年,纳院长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理论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是在似懂非懂、懵懂的状态下学习哲学。”从1976年到1977年,纳院长在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建设工地兼任省化建公司团委副书记,开始给广大青年讲理想、信念,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一系列哲学问题,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纳院长对哲学的理解和把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今后进入云南大学政治学系学习政治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酣畅淋漓地畅饮哲学 1977年纳麒院长幸运地成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云南大学政治系学习政治理论。在云大求学的这三年,是纳院长真正步入理论的殿堂时期,他勤学苦读,完整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断参加班里组织的重大理论讨论,把自己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参与班上讨论会的方式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年的哲学学习结束后,成绩优秀的纳麒院长留在了云南大学任教,在云南大学政治系做老师。这一呆就是24年,在这24年里,纳院长干过党总支干事、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马列部副主任、校办主任、校长助理,到后来的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但是这24年里,他最基本的角色还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当一名老师,纳院长先后到武汉进修、到西安交通大学的人文学院学习哲学,他为民族预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数千名学子上过课。他在学校里面开设的公选课,常常是教室爆满、走廊堵塞,纳院长由此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很多学生到现在遇到纳院长都自豪地称是“纳院长的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纳院长不拘一格,在云大创立 “双T教学法”,这个教学法得到了很多老教授的称赞和认可,并在全省的高教研究会上获得了一等奖。在高校24年的磨练,使得纳院长对整个高校的教育情况非常熟悉,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对破解很多教育学和哲学上的理论难点、难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发展和哲学思想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深入浅出地传播哲学 纳麒院长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教学成果丰硕,在学术上的造诣颇深。纳院长在大学里面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哲学、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展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纳院长带领学校的一部分老师编写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学术史》。在这本书中,是纳院长在其学术生涯的重要时段,写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非时代性》。该文的发表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标志着纳院长在哲学方面的研究已达到成熟时期。
2001年,纳麒院长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任院长,从学术状况来看,社科院的学术研究和在云南大学进行的研究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大的差别,尽管从理论的基本范式、理论的研究路径来讲,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纳院长始终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吹家”。不论是在云南大学任教还是在社科院从事学术研究,他都不是在书斋里做学问,然后再用晦涩难懂的文字把它发表,而更多的是思考怎样用思想的成果去影响更多的人。多年来,纳院长利用各种各样的平台,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理论教育特别是干部的理论教育影响大众。他把博大精深的理论,用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用宣讲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既能感受到深厚理论的逻辑魅力,也对人们思维的陶冶产生非常大的牵引作用。又通过这些受到陶冶的人们去影响、去传播给更多的人,从个人到集体、从小家到大家,就以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净化了社会空气、和谐了社会氛围。纳院长作为一院之长,作为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正是这种宣讲的方式折射出了其学术成就。换言之,他是在遵循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这与当今出钱出书、雇枪手代劳出书、以关系出书的出书热潮形成鲜明对比,与一个个被揭穿画皮后轰然倒塌的“大师”格格不入,与以发表文章数量论英雄的评判体系水火不容,这正是纳院长在学术上可敬、可尊、可爱之处!
游刃有余地运用哲学 似乎是使命所致,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纳院长就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而从纳院长担任社科院院长那一天起,他就以院长这一特殊的角色引领着多学科、多部门的学术研究,同时还管理着一个多学科、多方位服务全省的社科院。纳院长的学术研究也就开始了战略转型,从过去的纯理论研究转而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云南省的发展战略。
纳院长一直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纳院长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思考,既分析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更研究每个阶段的发展战略,更针对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研究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出现了哪些偏差,发展存在哪些问题,为研究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把好脉。按照纳院长的这个理论范式,就可以对很多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和解读。纳院长的研究不仅关注中国发展的过去,更关注中国发展的未来。他是通过研究中国发展的过去,来更好地研究中国发展的未来。纳院长认为,我们的哲学研究应当从传统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大功能,拓展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三大功能。纳院长认为三功能论的和谐哲学,是支撑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重大理论、重大战略的哲学基础,因此他提出:和谐哲学的构建,将会为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哲学思想的基础性理论支持;同时,和谐哲学的构建,也将成为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和战略思想的一个哲学方法。
纳院长长期关注云南省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优先战略、云南战略布局规划等。纳院长不仅大力鼓励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结合本所实际和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优先战略、云南战略布局规划等内容。同时,纳院长自己还对民族地区社会状态、经济状况、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纳院长明确提出: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就在于社会发育程度太低。这些地区社会发展远远滞后经济发展,拖累、限制和阻碍着经济发展。因此,谋求这些地区的科学发展,必须把社会发展放在首要的优先位置,通过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他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学术论坛、发表文章等形式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些年,为了推动云南更好的发展,纳院长针对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现象,及时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三农问题,纳院长提出“四性”与“四化”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针对政府的关注热点与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严重错位的问题,纳院长提出以为人民谋利、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的,让老百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发展思路。纳院长就是这样一个从事理论研究,但更追求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一种实践、一种规划、一种指导并产生效果的人。正是坚持这样的研究方式,纳院长才沿着为云南发展服务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从知青到院长、从教学到学术研究,纳院长一步一步走来,意志坚定、步履矫健、思想敏锐。纳院长的整个学术生涯,让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名教授诲人不倦、默默奉献的贡献精神;作为一位领导者不断创新和大气磅礴的领导才能;作为一名学术专家坚定信仰、不懈努力奋斗的进取心态。纳院长从容自信,正是自信使纳院长保持着不断向上的内在驱动力。也因为自信赋予了他力量,让他坚定地、义无反顾地朝着信仰和追求矫健地走下去,去迎接、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