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立30年来,除了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为省有关部门、各州市县制定地方发展规划等大量智库项目之外,也为云南地方各民族民众做了不少社会服务工作,这里讲述我参与其中的两个项目的故事。
在2004年,我有机会到德国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有德国米苏尔(Misereor)社会发展基金会的人也来参加,我通过我的学术演讲,介绍云南特别是丽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引起了该基金会的人的重视,于是就促成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助学”和“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术培训”这两个扶贫项目。
在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后,于2004年开始在丽江实施,到2009年实施了两期共4年,云南省社科院丽江分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则是我院实施这个项目的地方合作单位。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助学”项目从丽江的贫困山区选择中学毕业生到丽江民族中专进行医学、兽医、旅游、园林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旨在给予贫困山区辍学的学生接受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带动社区发展的技能培训。每期为期三年。
“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术培训” 在丽江城郊的白华建立了民族手工艺培训中心,第一期共吸收8人,第二期10人。他们分别是来自玉龙县拉市乡、黎明乡、古城区七河乡、香格里拉县、宁蒗县拉伯乡的纳西、傈僳、白族、藏族和摩梭妇女,宗旨是培训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每期为2年。通过培训,使各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得以传承,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地获得了经济效益,起到了文化扶贫的作用。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助学”共资助了18个分别来自藏、白、彝、纳西、傈僳5个民族的学生进入丽江市民族中专学习本地乡村里最有用的知识。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品德优良,但因家境贫困而无法继续求学。在项目的资助下,这些学生进入丽江市民族中专学习。在校期间,他们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了卫生保健、旅游经济管理、电算会计、护理、畜牧兽医等专业接受培训。此外,项目组还多次开展项目目标和理念的培训、性别意识的培训、个人能力与社区发展培训,提升受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助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18位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服务,让更多的乡亲受益。有一位受助学生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当了老师,她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连拿了几项冠军。
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主要体现在有效地扶助了贫苦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得以学习社区所需的专业;二是通这两个项目真正起到了扎扎实实为民族地区办实事、科研与为地方服务的作用。为树立我院扎扎实实为地方民众做好事方面作了一些贡献,受到丽江政府有关部门和民众的好评。
民间手工业传人在传授技艺给学员们
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业 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认真学习技艺和进行手工业品制作
培训班学员的产品,因是手工制作,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喜爱
讨论第一批学员的产品质量和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左1是米苏尔基金会项目官员Oga,左2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德静(2006年)
受项目资助在读丽江民族中专的第一批学员(2006年 摄)
受项目资助在读丽江民族中专的学生在观摩妇女传统手工艺班的学员的织布。
左1:本地项目管理者和煜(手工业专家)、右1: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德静、右2: 米苏尔项目官员Oga;
“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业培训班”第一批学员部分人员合影
右1: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赵世红
我与第一批学员合影,哈达是藏族学员所献(摄于2006年)
项目小结会(2009年)。
项目组织者与第二期学员合影(2009年)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