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徜徉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享受着春城的灿烂阳光,耳边聆听嘤嘤鸟语成韵,遍赏四季鲜花美景之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感叹:是春城昆明,改变了我人生的航向!是社科院,为我的心灵找到值得奉献与眷恋一生的港湾与家园!
三年前,我刚刚踏入云大校门,聆听了多场社科院老师的精彩报告,他们广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学风、稳健干练的气度、刻苦勤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是值得我学习一生的楷模,让我领略到云南社科界的独特风采,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社科院的窗口,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与道路。
于是走过懵懂无知迎来学成毕业,走出象牙塔进入了社科院,我正在面临着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这同时也是从对专业一知半解到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甚至成为所在单位的生力军的转变。在人生中这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事业的开拓期,恰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的开展,这想这对我们的成长将大有裨益。
漫步在社科院学术展览厅里,我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震撼深深打动:从1980年建院至今,短短28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科研机构而言并不算长,但对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壮大,对省和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各种社科研究硕果累累的科研团队整体来说却是让人振奋、使人信心倍增的28年。细数我院承担的国家、省重大课题,真是不胜枚举,出版的专著数以百计,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各类专家学者都仿佛一座座赫然耸立的高峰,令人仰慕。社科院,不愧为云南省学术研究的最高殿堂!她以最宽容的怀抱接纳了我们,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着我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和一个充满了机遇与鼓励的大家庭。
作为边疆省份的科研机构,我们社科院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研究群体与研究成果,从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来看,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社会科学》、风格独树一帜的《华夏人文地理》,当然还有我工作的《东南亚南亚研究》。它的前身《东南亚》是东南亚研究的老字号刊物,早在1983年创刊,是国内东南亚研究方面的第一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也是我国、我省东南亚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
今年,为了响应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大战略,《东南亚》正式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这对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和更高要求。如何抓住国内东南亚南亚研究百花齐放的大好机遇,争取在强手林立的国内学术刊物出版界崭露头角,为深入东南亚南亚的学术研究,为我国、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面临的最大课题。
可以说,现在,是编辑部完成转型进而开创进取的最关键的时期,每个编辑都有大量繁杂而琐碎的工作要做,这就更需要我们年青人投入自己十分的热情和耐心。有时候,有成百封的邮件需要收发,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要我们登门拜访,各类稿件分门别类,修改文章更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但是我们编辑的价值也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体现出来。目前编辑部正在为更名后第一期《东南亚南亚研究》的出版而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繁忙工作的同时,我的内心被一种热切地期待所充满,因为恰逢我进院的第一年,更名后的刊物第一次出版,它的发展与壮大将与我的成长紧密相连。我想做一个《东南亚南亚研究》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愿与《东南亚南亚研究》共同成长,给编辑部的老师当好帮手,发挥自己的知识与专长,倾注所有才智与热忱,和我们编辑部的所有同仁共同努力,将《东南亚南亚研究》打造为国内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里的一流刊物,这将是我回报社科院和编辑部对我的厚爱的最好方式!
今天是我们这批新员工进入社科院后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并向领导老师和前辈们展现自己,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紧张,因为有那么多如雷贯耳的专家坐在我的对面,他们是那样亲切、和蔼,可是却让我感到自己肩头的担子又重了几分,在您们慈祥的目光下,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成绩,大家一定会对今年的演讲比赛感触良深,我想,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每当我们欣然聚首之时,今天的情景都会是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的一幕!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