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5月开始,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式进入课题调研阶段。课题组4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田野调查团队。在预考察和驻点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走过了昆明、玉溪、曲靖和昭通散居民族地区农村的20多个县,19个民族乡和9个民族村。在我们这个小小团队一起共同工作的7个月和外出调研的100多天时间里,积累了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田野调查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作为民族学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体味辛苦与快乐、收获知识与友谊、感悟生活与工作的一个过程。
体味辛苦与快乐——在我们辗转调研的20多个县中,有一些条件非常艰苦,比如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的坪厂村和马楠村。这里首先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由于海拔接近3000米,即使在夏季也较为阴冷,甚至可以达到哈气成雾的地步。当春城在享受夏日明媚的阳光时,这里依然是寒气逼人。坪厂村至今尚未通电,那些居住在叉叉房里的群众过冬时仅能依靠烧柴取暖。其次是交通不便。马楠的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路面窄,路况遭,很多地方仍无户间道,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再加上马楠多雾,大雾弥漫时,能见度仅有三到四米,即便是当地的老司机也只能是蜗爬蚁行。又如昭通市彝良县树林彝族苗族乡的么罗彝族苗族寨子、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的洼眉沟,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仍然处于深度的穷困中。在一户人家的屋外,我们看见“房子”只有一面石墙,一些搭在墙上的木头上再铺上一层草,为了避雨在搭上点塑料布,这就成了家。古人所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情况,在这里却是让人心酸的“无遗可拾,无户可闭”。这户的女主人告诉我们,寒冬腊月,朔气冻入骨髓,因为没有棉被,她只能靠抱着狗来取暖。在徒步攀山入村时,我们的脚都被磨破多处,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痛;在高寒山村留宿时,因衣单被薄,我们的感冒一直难愈。但这些痛都没有让我们流泪,但听到这位女主人陈述时,我们却再也忍不住,和她一起落了泪。因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灵。和常年生活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相比,我们所体验到的辛苦是微不足道。
(图1——我们在坪厂村苗家做入户访谈)
(图2——这里就是昭通山区一户人家的入户门)
在少数民族地区做调研,其实也常遇乐事。首先就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真诚和淳朴让人感动。在高寒山村,苗族群众平时吃的都是土豆、玉米和苦荞,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置办了过年才会有的杀猪饭;在彝族村寨,一位老乡杀了自己家才60天的仔猪,做了只款待至友亲朋的“坨坨肉”来招待我们;在回族村子,村民们盛情地邀请我们参加一个传统婚礼,用最好的肥牛鲜羊让我们大快朵颐。我平时从不喝酒,但当面对各族美妙动听的敬酒歌和热情洋溢的敬酒舞时,虽知此酒之辣,但也深深体会到“将进酒,杯莫停”的热忱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真诚,所以也只能是举杯饮胜。而且,那种喝酒的场面,我想只有从事民族工作的人才能有幸体会。官员、村民还有我们围坐一桌,唱起各个民族的敬酒歌,就像一个大家庭,热情感染到每一个人,大家放下了几个小时前在办公室的拘谨和严肃,和谐而融洽。是酒的魅力还是民族工作的魅力?调研辗转了很多地方,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快乐一直围绕着我们。
(图3——农家的热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收获友谊和知识——行田野之路,让我们收获颇丰。课题组成员跋涉在泥泞、曲折的山间小道上,一定会伸手相扶;挑灯讨论第二天工作方案时,常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举杯答谢主人的盛情时,唱响的是同一首歌。行千里路中的点点滴滴,使我们收获了同事的友谊。
(图4——我们的小团队)
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基层民族干部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给予我们调查大力的支持,带我们入村入户,给我们讲解情况,很多工作甚至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的。除了工作之外,他们对我们的饮食起居也很照顾。在通海蒙古族乡,一位陪同我们的民族干部大哥知道我们的酒量有限,帮我们喝了不少酒。后来因饮酒过量,他不慎滑入一米多高的路基下的草丛,裤子都挂破了,让我们着实感动。经过多日的相处,我们和很多基层干部、少数民族群众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调研组考察了昭通、玉溪、曲靖和昆明约20个县的散居民族工作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选择了9个的民族村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散居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人才培养、教育、民族文化、机构建设、民族关系、医疗卫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课题组调研所到之处的散居民族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有的散居民族地区仍处于深度贫困中,生存和生产环境十分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有的散居民族地区有发展前景,但是面临资金、项目和政策缺乏的瓶颈;有的散居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散居地区而言经济发展较好,但相对于周边汉族地区仍较为滞后,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已经在体制上发生了改变,面临新的发展问题。这些散居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综合反映出散居少数民族和基层民族工作者呼唤能够出台有针对性的民族政策,以应对当前散居民族政策缺失和失效的问题,以促进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市、县、乡、村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和工作者对当地散居民族情况的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最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在彝族、回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村寨的驻村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基层民族工作的经验。
(图5——在彝家的访谈)
感悟生活与工作——读万卷书离不开行万里路。在我们走过的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很多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民族干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创造着物质财富,更创造着当代人需要的精神财富。富源县庆云村的牛家德书记以“德”为先,情系山乡,心在教育,个人已累计捐资6000多万元用于当地公益事业建设,并治理因采煤引起的民房开裂、环境污染、水源枯竭、地质灾害等问题。这位从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优秀彝族企业家,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由他带动起来的当地的一批“煤老板”捐资助学背后的精神动力和群体理想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责任感的思考。富源县中安镇回隆村的桂卫国书记积极引导回汉两族群众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将落后的3个汉族村列为回隆的“少数民族村”进行帮扶,在他的带领下,回隆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担当村组干部的最基层的民族工作者,出于对家乡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当地群众的一面旗帜。和他们的触膝交谈,对我们的精神也是一种洗礼。他们的这些优良品质也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调研中不仅为基层民族工作者的坚实足迹和务实作风感动,也强烈感到散居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者对相关政策出台的期盼。我们认识到田野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项课题研究的手段,同时也承担着为散居民族“发声”的责任。我们不仅有责任反映散居民族地区农村现有的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还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同时还必须提出有较为可行的有操作性的建议,为散居民族地区的发展尽民族研究之力。田野之行,让我们认识到学者的学术研究,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研究成果要能为党和政府做决策参考。调查与研究,绝非空中楼阁,而是苍天之树,万丈之台,始于毫末,起于箕土,分厘之高,都须是精心全力之作。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