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要工作经历
袁德政,男,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92年5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终年62岁。
1952年12月毕业于四川省立高等会计专科学校,并在西南农业部参加工作;
1959年西南农业科学院迁到云南,先后在西南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维尼纶厂建设指挥部、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工作;
1984年6月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并任所长;
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81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3年当选为民盟云南省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
1988年当选为民盟云南省委第七届副主任委员;
1988年10月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7年4月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云南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8年4月当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德政研究员先后当选为省经济学会、省农村经济学会、省林业经济研究会、省畜牧经济学会、省供销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总干事、副理事长、副会长、全国畜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并受聘担任省委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学术顾问组副组长,农村经济刊授联合大学云南省分校校长。
1984年袁德政研究员受命组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并任所长以来,呕心沥血,从科研人员的调配,青年研究工作者的培养,到大量科研课题的选题、调查、课题组织、完成,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使所成为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农村经济研究单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承担许多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及学术界的好评。
袁德政研究员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位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诤友;他积极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为坚持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贡献;他积极参加人民政协和民盟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对民盟的自身建设和参政议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盟员的赞颂。他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一生辛勤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认真负责,为了做好工作,他常审阅和撰写稿件至深夜,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贡献给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给了农业经济理论研究事业。为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进行学术交流,增进友谊,他多次率团到国外学习、考察、访问。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疾病处于晚期,仍然抱病审阅和修改书稿,时刻关心单位和他负责与兼职的工作。
长期以来,袁德政研究员致力于农村现代化、农村发展战略、云南山区经济、云南农业经济等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云南粮食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丰硕,成就卓越,在农业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87年12月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88年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二主要学术观点
(一)对加速云南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云南农业战线乃至其他战线都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对云南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袁德政研究员在农村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袁德政研究员认为:农业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3个方面的内容。并强调,云南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不能因为生产的落后而降低现代化的标准。云南农业经济基础的特点,就是山区经济的特点,因此,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山区经济。要加速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对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放宽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是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探索适应云南省情的山区发展道路
云南是一个山区省份,山区农业对全省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袁德政研究员提出:农业发展的重点,应由坝区逐步向山区转移。山区农业经营的内容要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向以林、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转移。粮食发展的重点,应在水稻增产的同时,逐步向旱作农业转移。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应在搞好工程治理的同时,逐步向生物治理、建设绿色水库和搞好水土保持转移。在此,他还特别强调,从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发展山区经济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强山区的智力投资。这是云南农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发展云南国民经济的首要战略思想。
(三)关于调整云南农村产业结构的研究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又一重大战略步骤。它将进一步改造农村生产格局,加速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针对云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袁德政研究员提出了系统的独到的见解,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首先打破“农村等于农业”的小农经济观念,建立科学的现代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即农村产业结构的整体和多层次的概念,并用于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去揭示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部内容和内在规律,以总揽全局,因地制宜发挥农村优势,把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化为多层次的农村产业结构,在更大规模上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并逐步使农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四)云南粮食发展的研究
云南粮食的生产、储运、分配、消费等,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袁德政研究员在全面剖析了建国以来云南粮食产需情况后,提出了云南粮食发展的战略目标、主攻方向和相关的决策和措施。
关于云南粮食发展目标:必须走基本自给自足的道路。
关于发展粮食的主攻方向:主攻中产,稳定高产,改造低产。
关于发展粮食的决策:首先,要根据粮食流向,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建立水稻商品粮基地,给予重点扶持;其次,加强旱地粮食的综合研究,促进粮食生产的平衡发展,解决山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也是发展山区多种经营、活跃山区经济的物质前提;第三,加强旱谷生产发展的综合研究,以补大米不足的供求矛盾;第四,走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的道路,以推动粮食单产的提高,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创造条件。
(五)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袁德政研究员认为:农业作为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具有它的自然属性,同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有组织的经济活动,还有其社会属性。因此,农业靠科学,不仅要靠自然科学,同时也要靠社会科学;只要自然科学,不要社会科学,农业生产过程就无法全部实现。也就是说: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管理科学的协调和组织。
袁德政研究员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云南农业依像靠科学的途径和对策:一是要进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农业科学研究、推广体系;二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用先进的劳动资料和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充分发挥云南的资源优势;三是加强不同层次的农业教育和培训,以增强农业科技的研制、推广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吸收能力。
(六)关于深化云南农村第二步改革
袁德政研究员认为: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最基本的成果,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发展时期,云南农村改革应有新的发展思路,提高大农业的综合生产总体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农业的行政管理体制——重构积累机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基础。一是改革领导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明确土地产权,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重构农业投入机制;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是建立健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七)必须转变云南林业经营方针
袁德政研究员提出:为了加强森林管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造福于子孙,必须转变云南林业经营方针。在坚决贯彻《森林法》把森林的保护管理纳入法制之中。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迅速落实林区社队以林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的生产发展方针;二是迅速落实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三是要认真解决林权问题;四是尽快发展农村能源;五是适当提高木材收购价格;六是适当增加山区县的造林育苗投入。他还提出,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的稳定是发展林业的首要条件。必须尽快改革林业管理体制,以适应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及时掌握森林的消长动态,搞好林区规划、设计。加强对林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扩大科技队伍建设普及林业教育,全面树立爱林护林的观念。
(八)加强宏观指导,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袁德政研究员认为:农业生产的连续性较强,相关的限制和促进因素错综复杂,要创建一个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绝非一日之功和单个部门所能完成的。所以发展农业不仅需要从宏观上加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还需要从战略性决策上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三 主要论文、论著
1.《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山区经济》,与刘诚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80年创刊号。
2.《从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中及时醒悟过来》,《农业经济问题》1989年第3期,后由《林业经济》转载。
3.《试论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弊端》,与胡桐元、刘诚合作,《农业经济丛刊》1980年第10期。
4.《云南林业现代化起步工作的五项措施》,《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9期。
5.《云南畜牧业经济学术理论观点评述》,《经济问题探索》,1980年第2期。
6.《对实现云南农业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1981年编《云南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7.《云南农业现代化问题初探》,《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第2期。
8.《云南山区经济学术理论观点综述》,《学习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10期。
9.《从变化中找出潜力》,与胡桐元合作,《农村经济资料》1981年第4期。
10.《农村经济工作手册》“技术经济部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云南粮食发展问题探索》,《经济问题探索》,1982年第5期。
12.《试论山区生产发展中的资金与技术问题》,云南省农学会1983年《山区生产学术会议论文集》。
13.《云南农业经济学术理论观点综述》,《经济问题探索》,1982年第1期。
14.《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与准备问题》,《云南山区经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发展山区生产实现云南农业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16.《产值翻番农业是基础》,《学习研究参考资料》,1983年第4期。
17.《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探论》,与朱秀峰、叶光裕等合作,《云南经济问题》,1983年第6期。
18.《要注意研究和发展粮食专业户》,《经济问题探索》,1984年第2期,中国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84年第5期。
19.《念好山字经》,《云南日报》1983年3月13日,《云南经济发展研究》,1983年第6期。
20.《云南粮食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84年第3期。
21.《提高森林覆盖率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与马华合作,《云南林学会会刊》,1984年第1期。
22.《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与李良生合作,《西南三省农村产业结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从实际出发开脱贫致富新路——鲁甸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研究与参考》,1986年第5期。
24.《对农业靠科学的认识与对策探讨》,与胡桐元合作,《曲靖经济》1986年创刊号,《云南日报》1986年4月11日。
25.《对曲靖地区农业发展看法》,《学习研究参考资料》,1986年第6期。
26.《重新认识农业、重新认识粮食》,《云南日报》1986年5月16日。
27.《实现云南粮食自求平衡的宏观思考》,《农村经济研究与参考》,1987年第2期。
28.《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讨论报告》,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中心1987年编《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考察》专集,《经济内参》,1987年第2期。
29.《加强宏观指导、强化农业基础》,《农村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
30.《从成本——收益分析看云南生猪生产的发展》,与郑宝华、康云海合作,《云南畜牧经济》,1988年第1期。
31.《云南农业地理》,《云南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32.《粮食发展的历史波动规律及其经验教训》,《云南日报》1989年8月3日第2版。
33.《西南四省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长,《农村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
34.《云南省41个贫困县脱贫致富战略研究》,课题组长,主编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5.《云南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对策部分撰写”课题副组长,主编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滇中农业资源评价及生产布局研究》,主编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云南粮食发展研究》(产业政策研究之一),合作、执笔,《经济问题探索》,1990年第1期。
38.《云南茶叶发展研究》(产业政策研究之一),合作,《云南产业政策研究》,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中心1990年编印。
39.《云南乡镇企业发展研究》(产业政策研究之一),合作,《云南产业政策研究》,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中心1990年编印。
40.《云南畜牧发展研究》(产业政策研究之一),合作,《云南产业政策研究》,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中心1990年编印。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