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30年华诞到了,蓦然回首,我从1985年7月到社科院工作,一晃眼25年就过去了,真应了岁月如流,光阴似箭这句老话。
有种说法现在是“读图时代”,且不论其对错,照片是最好的历史记录却是事实。所以,我在这里把自己手头翻检到的几张我和我与社科院和同事们的合影晒一晒。有的照片是在20年前拍摄的,可以称之为“老照片”了。不少昔日的翩翩青年如今已经是有沧桑感的中年人了。照片上有的师友(如和志武、刘达成、王晓松)已经离开我们乘风而去;有的同事则已经调离了我院。值此院庆之际,我谨以这些照片记录几个“我与社科院”的足印,也以这些照片回忆、纪念和怀念我和同事们一起走过的时光和岁月。
如果把我院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溪流,我愿这几张照片,成为其中的几朵浪花,记住我们社科人“激情燃烧的岁月”,记住我们走过的路,记住我们唱过的歌……
如果我院的职工们都能把自己收藏的照片都翻检一下,那肯定会汇聚而成云南省社科院难忘的一页页历史啊。
呵呵,所以我也盼望大家也都把自己的那些“我与社科院”的新老照片拿出来晒晒呢。
1985年我在民族学所时和师友们的合影:前排左起:古文风、杨美芝、桑耀华、齐挺槐、郭大烈、和志武(已去世)、杜玉亭、 王树五、李庆安(现北师大教授)、李萍、小李;后排右起:颜恩泉、郭家骥、杨福泉、瞿明安、于晓刚、董建中、穆文春、郑晓云、张锡盛、饶琨、杨士杰、王清华
1990年,我在社科院春节联欢会上唱自己写词、著名钢琴家石叔诚谱曲的
《故乡的小河》,伴奏者是今年去世的刘达成老师。
1983年在德国(西德)山村隐居治学时留影。
1986年在德国(西德)科隆大学的留影。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期间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讲解东巴文化。
1993年我院实施“中美合作项目”,在石林乡村调研,左起:杨福泉、台湾一教授、和钟华、美国学者司佩姬博士、杜娟、赵群、左停(现中国农大教授)
1993年,我院实施中美合作项目,我们在丽江县大具乡的田野调查时的合影:
左停、杨福泉、江红、杜娟、冯昭(现在美国工作)、木丽琴。
1993年,何耀华院长率领中美合作项目组进行田野调查时穿越虎跳峡。
1993年,我院荣誉院士、国际山地协会主席艾福斯(Jack.Ives)、赛斯(Seth)博士和我们在虎跳峡“山泉客栈”和主人夏山泉一家合影。
1993年,我院实施中美合作丽江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
我们在丽江县大具乡调研。
2000年,在宁蒗县四川境内的泸沽湖边访谈一个正在路边做仪式的老东巴。
1999年,与我院推动促成的“丽江玉龙雪山文海村生态旅游合作社”的社员们一起跳唱本地纳西歌曲“阿丽丽”。
2004年在美国实施我院参与的“云南:连接澜沧江—湄公河的文化联系”
国际学术会议时留影。
在我院作为合作举办方“云南:连接澜沧江—湄公河的文化联系”
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云南和欧洲的民族旅游”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2007年率我院学术代表团赴泰国西北大学访问时和该校校长在座谈会上。
2007年我院在红河开院工作会,和纳麒院长、任佳副院长合影。
2007年我院在红河开院工作会,和我院参会的部分女学者们合影。
2007年12月,我院团委组织去昆明西山区团结镇举行团的活动,翌日组织在当地的豹子箐举行爬山比赛,我和部分团员合影,其中前排右2是过早离我们而去的李松凤。谨以此照纪念我们这位早逝的年轻同事。
2007年豹子箐爬山比赛中和兴高采烈的团员们合影。
1991年,和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授汉妮(Hanny Feuer)教授合作进行关于藏族和纳西族问候语的合作研究,在德钦县奔子栏调研时,穿上传统藏装和房东一家合影。
1990年,和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授汉妮(Hanny Feuer)教授、云南藏学家王晓松一起在田野调查期间合影。优秀的藏学家王晓松先生已经在2007年去世,谨以此照纪念他。
2003年,我院组织一些所长分成两个组去南北各省社科院去学习取经,我带队的这个组在福建调研时的合影。左起:文献所原所 长胡华生、民族文学所所长郭家骥、我、《云南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黄淳、图书馆原馆长宋绮、宗教所原所长杨学政。
2004年在埃及参加“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行动研讨会”时身着纳西服装在地中海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