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沈宗涛)
“社会科学研究之路如同登山,路途曲折崎岖,须要受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方能登得上学科的岭峰,欣赏到瑰丽的风景。”每当有新人入所工作的时候,作为老所长的王崇理研究员总是这样给予谆谆劝导,鼓励年轻人明确奋斗的目标,燃起工作的热情。
王崇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所研究员,南亚问题研究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所里同事们的眼中,他是一名优秀的老领导;在学术同行眼中,他是一名执着的南亚研究学者;在年轻人眼中,他又是一名和蔼可亲的长者。最近,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的王崇理即将迎来退休,回首往事,他的心中千头万绪、感慨良多,但总结成一句话,“无悔矣!”他说。
染着农民习气的知识分子
王崇理研究员认为他的人生一路走来其实很简单。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他经历了从学生到农民,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又到学生,最后成为科研人员的成长历程。其中在农村当农民的成长经历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农民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是一个有着知识分子加上农民特点的人”他说。
作为老领导,王崇理常常将他的生活阅历与同事们分享,鼓励和培养年轻人学习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他常说,我们要学农民的踏实和真实,要认认真真做学问,不要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要学习农民待人善良,舍得吃亏、才能坐成一堆的精神,才能使大家抱成一团;还要学习农民的朴实和节俭、不要去追求空虚的名利。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南亚所也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努力工作,团结奋发,屡获佳绩;朴实节俭,搬了新大楼,仍然用着以前的老会议桌,复印纸要双面打印,订书针只钉一颗等等。他说,家人都取笑他“土气”“小气”,叫他“农二哥”,他反而很喜欢。还曾经使用过一个谐音的笔名叫“龙明”。因为他知道,经费节约下来,就可以用于南亚所的建设,充实南亚科研的基础。
一心做好科研管理
回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王崇理研究员谦虚地表示,他的整个科研生涯其实只做了两件事,其一是参与筹建创办了一个在省内甚至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所;其二是与同志们共同推动了云南省的南亚研究和面向南亚开放的工作。
南亚所的前身最早是社科院发展战略研究室,后发展成为综合经济研究所和经济学研究所,在新世纪之初,又整体转向南亚研究。该所的南亚研究从90年代中期成立的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算起,也不过就是十多年时间,但目前已成为在国内南亚研究方面较有影响力的机构之一。
从开创时期起,王崇理就一直陪伴着这个研究所的成长,参与了这个所几乎所有重要的筹建任务,并在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主持该所的工作。但每当有人称赞时,他总是谦虚地把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从不争个人名利。他常给所里的年轻的同事讲述南亚所的发展历程,讲述这个研究机构是如何从一两个人发展到四五个人,最后发展到近二十个人的规模。讲述这个机构是如何白手起家,逐步改善条件,一点点出成果,一步步扩大影响力,最后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他用这些事例来激励年轻的同事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的精神,不断追求社科研究的进步。
多年担任所长,王崇理研究员在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他特别强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他常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因为多年研究所建设的经验告诉他,凡是成功的时候,背后都有团结的因素,而失败的时候,背后一定有着不团结的阴影。所以他十分注重团结和谐气氛的打造,关心每一个工作人员,所里还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全所同志定期买鸡蛋、订牛奶、送生日蛋糕、集体锻炼身体、每年至少集体出游一次,等等。他的理念获得了大家的赞同——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除了家庭成员外,就数与同事接触的最多了,所以研究所也要像一个家一样,要有团结友爱的家庭气氛。
王崇理觉得,一个研究所无非就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做好科研,多出成果,二是培养人才。多数时间,这两件事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如果发生了矛盾,宁可少出成果也要培养人才。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年青人,既要给他们压力,又要营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方面面都要均衡发展。他常常说,要多给年青人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的路子才会走得比较稳当。他勉励年青人要有志向,要“成名成家”。“我是一个过渡型的人,不是正宗的南亚专家。”他谦虚地说,“我只是搭了个台子,希望培养一批真正的南亚专家、学者。”话语之间流露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拳拳之心。
鸿志方兴慰平生
王崇理说做了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与同志们一起推动了云南省的南亚研究事业。他毕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对推动云南省的发展起到了作用,实现了他职业与事业统一的理想。他觉得,社科研究既是科研人员的职业,也要成为他们毕生所从事的事业。社科研究只有成为自己爱好的事业,他才会少于计较职业生涯的艰辛和利益得失,才会使学者在清贫而艰难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取得成果。他还认为,社科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自己研究的学术观点转变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现实运动。也就是常说的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如何去解释世界,而是要努力实现如何去改造社会。
王崇理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过三十年的科研努力,笔耕不辍,近年来他陆续发表了《发展云南与印度的经济关系》、《关于印度发展问题的探讨》、《中国云南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战略定位及构想》、《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建与过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文,主持和主要参与了《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印度对外经济关系与云南面向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和《中国云南与南亚经贸合作战略研究》等重要课题,成果颇丰。
在与年轻人探讨社科研究的真谛时,王崇理说,我们做科研的要有一种“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做谁做”的使命感,要不断追求社会科学研究的至高境界:把学术观点变为社会的现实运动。他以自己为例,从90年代初期,他和同事们通过研究,就在大声呼吁要将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大西南开发的对外开放视角要重视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发展。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他们的呼吁还遭到了一些批评,然而到了今天,云南的全方位开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他还说,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对云南来说“开放才是硬道理”。
王崇理认为,对于社会发展,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有所发现之后就要立刻提出,立刻去做。例如90年代南亚研究在国内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他们就抢先一步开始了相关的研究,使云南处于南亚研究的前沿位置,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随着BCIM经济合作论坛、云南省南亚学会、中印交流合作促进会的陆续举办和成立,面向南亚开放已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最终确立了云南在中国与南亚交流合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今,中国面向西南的云南桥头堡建设正在方兴未艾地开展。看到当年的学术成果和呼吁正在逐步转变成一个轰轰烈烈的社会现实运动,即将退休的王崇理研究员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