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 > 专家视点

李晨阳: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助力形成“中缅命运共同体”

时间:2019/1/18 17:05:41|点击数:

2018613~16日,“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新时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务实合作”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举办,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300余名政要、智库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期间,云南大学李晨阳教授就中缅经济走廊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论坛宣传报道组的采访。


云南大学李晨阳教授  李月/摄

问:201711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在缅甸会面时,中方提出了建设“中缅经济走廊”的设想。201712月,昂山素季访华期间,同意建立“中缅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提出以来,取得了哪些合作进展?

李晨阳:“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缅经济走廊”加强并拓宽了中缅之间的经济合作。“中缅经济走廊”由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缅甸计划与财政部领导协调,提出来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比较快的进展。首先,两国都设立了“中缅经济走廊”秘书处,;201826日,第一次部长级谈判签订了谅解备忘录;2018514日,举办了中缅经济走廊总经理级别会议;6月,第二届总经理级别会议将在昆明举办。

问:中缅经济走廊对促进中缅两国间的交往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您觉得中缅经济走廊潜在的合作领域有哪些?

李晨阳:我觉得两国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金融、数字丝绸之路、水资源利用和洪涝管控、灾害防治、发展与计划、人民生活、地方层面的合作、生产力和投资、跨境经济合作区、生物健康、科技、人才发展与培训、经济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领域的协商与合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问:您认为目前“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存在哪些方面的挑战,“中缅经济走廊”的前景如何?

李晨阳:首先,中国喜欢制定宏大的战略和复杂的计划,缅甸则更热衷于特定项目的实施;二是“中缅经济走廊”还存在与中国现有的面向东南亚的合作机制,如“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孟中印缅地区合作”、“中老经济走廊”如何平衡的问题;三是中缅对“中缅经济走廊”的理解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方面;四是缅方部分媒体、非政府组织、学者和官员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阻挠,还有密松电站依然是“中缅经济走廊”的最大障碍;五是缅甸北部和东北部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对“中缅经济走廊”造成影响。

总体来说,“中缅经济走廊”将紧密联系中国和缅甸,有效促进中缅两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中缅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中缅命运共同体。 

 专家简介:

李晨阳, 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缅甸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被评为云岭学者(2016)、云南省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3年)、云南省社科联“当代缅甸与滇缅关系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012)、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云南缅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14)、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缅甸研究院”首席专家等。发表期刊文章200余篇,专著十余部,多部作品获得社科成果奖。

 

采访、整理:孙喜勤   审核:王国平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孙喜勤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