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贺圣达:中国—东南亚关系60年回顾

时间:2013/5/28 10:13:25|点击数: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 与东南亚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和巨大的变化。以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界, 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 冷战时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冷战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政治关系为主, 经历了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 与东南亚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已构建了全面合作的战略框架, 互信更加牢固, 合作更加有力。

  关键词: 中国;东南亚;关系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92( 2010) 03-0023-06

 

 

  一、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曲折发展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政治关系为主, 经历了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 与东南亚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特征。

  (一)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5年: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奠基期

  这一时期, 《共同纲领》和毛泽东、周思来等中共领导人提出的“站在社会主义这一边”、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和“礼尚往来”、“ 互通有无”、“ 必须走出去”以及“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之间的支好合作”等外交决策与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也奠定了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的基础。[ 1] ( P14) ; [ 2 ] ( P5~ 6) 基于这样的外交思想与政策,中国先后与越南( 1950年1月18日)、印尼( 1950 年4月13日)、缅甸( 1950年6月8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已独立的东南亚国家中,只有亲美的泰国、菲律宾未与新中国建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为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作出了贡献。奠边府战役前后的1954年4~ 7 月,中国参加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为实现印度支那地区停战、支持印支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作了不懈的努力,起了积极的作用。1955 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亚非会议,中国与缅甸等国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同印尼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相处的意愿和有针对性地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敏感问题的态度,明确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增进了东南亚国家对新中国的了解,也使东南亚国家所关心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有了解决的方式,因而普遍赢得了东南亚国家与会领导人(包括当时亲美的菲律宾和泰国代表团)的称赞和好感,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二) 1955年到1965年印尼9· 30事件之前: 新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扩大, 中国——东南亚关系在冷战国际环境影响下继续发展的阶段

  亚非会议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增强,但由于美国的影响、阻挠,在当时已加入《马尼拉条约》(即“东南亚集体安全防务条约” )的泰国和菲律宾仍未能与中国建交。而在华侨双重国籍问题解决过程中,印尼在1957~ 1959 年间颁布了一系列对华侨进行严格限制和打击的法令,使双边关系的发展受到干扰。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总体上在继续发展。尤其是在1960年12 月中国——印尼政府制定《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实施办法》之后,印尼反华浪潮平息了下来。1960 年代前期,中国——印尼双方高层互访不断,签署了多项重要协议,双方在亚洲区域性问题和国际问题上又有许多共识,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被西方为形成了“北京——雅加达轴心”。

  由于近代历史上形成的密切关系(包括双方高层领导个人间的密切关系)和中国支持越南反美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中越友好关系加深。在1956年6月胡志明主席率团访问中国后,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中国首先予以承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另一个重要国家缅甸的友好关系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1960年1月两国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1961年1月4日,两国政府在仰光互换了《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缅甸成为最早同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中缅边界条约成为中缅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与中国建交的东南亚国家在这一时期增加到5个,新增加的两个国家是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和老挝( 1961年4月25日)。

 

  (三)从1965年10 月到1970年代初: 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

  受印尼局势的剧变、早期东盟( 1967年成立)与中国的对立以及中国“文革”初期极左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出现了反复,总体上看跌入了低谷。

  1965年10月,印尼苏哈托军人政府镇压了翁东中校领导的反右翼军人集团的“9·30”运动,在此后的两年中镇压印尼共产党,发起大规模的反华排华运动,并于1967年10月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同年,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组成的东盟成立,尽管宣告其宗旨是实现东南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但在冷战格局和当时形势的影响下,东盟与中国处于互不信任、对峙和对抗状态。在缅甸,则由于散发毛主席像章问题而引发了中缅间的矛盾和冲突,1967年又发生了缅甸暴徒杀害中国援缅专家和当地华侨事件,导致两国关系不和,双方撤回大使。1969年, 双方中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从战争与革命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扩大对越南(后来又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 的侵略而中国坚决支持越南的抗美救国(后来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抗美) ,中国与印支国家的关系在抗美斗争中深化,尤其是与越南形成了“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在“冷战”环境和“支持亚非拉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而采取的支持一些东南亚国家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做法,尽管在当时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却对中国与东南亚正常关系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从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到1978年越南出兵柬埔寨前: 中国 东南亚关系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层面上看,可以分成与印支国家、东盟国家和与中立的缅甸这样三个层面,与印支国家由热逐渐转冷,与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系开始得到发展,与缅甸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尤其是东南亚形势的变化,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东盟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华政策,中国也抓住这一时机与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在1974年和1975年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东盟和印支之间保持着中立的缅甸与中国的关系,在1971年8月奈温访华后,逐渐回暖并得到新的发展,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中越关系在这一时期却从友好走向对立。其主要原因是,1969年胡志明主席逝世,亲苏的黎笋担任越共中央主席之后,越南在70年代初逐渐倒向苏联。1975年越南统一后,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反华的政策,与中国在华侨问题和陆地边界、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上的争端日趋公开化,到1978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之前中越关系破裂。在柬埔寨,由于“红色高棉”在1975年执政后推行极左的政策,也使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

 

  (五)从1979年到1980年代未: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进入冷战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与东盟中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关系稳步发展,并于1988年提出了发展同东盟关系的四项原则。与越南的关系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1979 年初还发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由于越南出兵而造成的柬埔寨问题,以及边界、领海、南沙、华侨等问题上的分岐和对立,中越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深受越南的影响,中老关系也转冷。

 

  这一时期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1978 年底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对外开放的长期国策,强调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和平共处的交往方式,把党际关系与国家间关系区别开来; 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提出了“搁置主权, 共同开发”的主张。这些政策主张有利于妥善处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敏感问题,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二是在对待东盟的态度上,中国从70 年代中期开始改变了把东盟视为服务于美国利益的同盟组织的看法,而东盟国家在对待越南地区扩张的威胁以及抵制苏联在东南亚地区影响的扩大等问题上,与中国达成了共识,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是东盟一些国家内部的武装动乱得到了较妥善的解决,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取得快速、持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二、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全面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解体、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结束,各种力量纷纷重组,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进程加快,以意识形态对立、军事对抗为主的国际关系被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所替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在东南亚地区,东盟与印支两个集团由对立转向接近、合作,旷日持久的柬埔寨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在这样的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都在根据自身的利益调整对外政策,为发展本国的经济服务。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作为相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双方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愿望增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得到全面发展, 而且不断扩展和深化。

 

  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可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1990年到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开始在与东盟各国、东盟整体和大湄公河次区域三个层面上推进。

  在双边层面,1990年8月,中国与印尼复交,新加坡随即在1990 年10月与中国建交,文莱也在1991年9月5日与中国建交。中越关系则在1991 年11月实现了正常化,而在此前两年,中老关系在1989年已正常化。中国与东南亚所有的国家都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

  中国与东盟组织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开始在整体层面上推进。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应邀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中国首次同东盟正式接触。1992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部分对话伙伴国,1996年7月,第29届东盟常设委员会第六次磋商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会议将中国由过去的东盟部分对话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次区域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开启。中国自1992年开始参加由亚行发起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南半岛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这五个东盟国家在能源、交通、投资、环境、通讯、旅游、中小企业合作、扶贫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

 

  (二)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到2008年: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在区域、次区域和双边三个层面及各个合作领域展开了全面的互动,双边、多边合作全面提升,而且中国在这种双边和多边合作和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其主要原因有六个:一是中国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二是中国在对外战略中更加重视周边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和贯彻“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东南亚的睦邻友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济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三是坚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争端,沉着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的敏感问题: 包括南海主权争端、台湾问题、华人华侨问题以及“中国威胁论”问题; 四是支持东盟的一体化进程和东盟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为帮助东南亚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提供了及时和有力的援助;五是针对东南亚各国的不同国情,提出适应双边关系发展要求的合作战略;六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向东南亚开放中积极发挥前沿的作用。

  从东南亚方面看,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东南亚国家也更加需要加强和提升与中国的合作。

  一是1997年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一度陷入经济衰退,一些国家出现政局动荡,东盟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有所下降,进一步发展同中国关系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必然选择。

  二是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周边政策,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给予东南亚国家40亿美元的贷款等政策,对东南亚国家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起了重要作用。在东南亚实行的“大国平衡”战略,建立多元的国际联系的外交格局中,中国这一元变得更为重要。

  三是从国际关系和区域合作方面看,中国是东盟实行”大国平衡”战略的重要借重对象和发挥区域合作主导作用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是亚洲国家中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政治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战略力量的增长,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与东盟都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诸多共同利益,这成为东盟平衡与西方国家和日本交往的重要借重力量。

  四是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中国经济与东盟经济虽有竞争的一面,但是互补的一面也很强, 而且是多方面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规模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以年均10% 的速度增长,外贸增速更是高达15%,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日益紧密地与世界经济、东盟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地区经济,甚至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因素,同时还是地区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中国庞大的市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给东南亚的对外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利益,东南亚国家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1997 年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全面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 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尽管在这10年间,也出现过因台湾问题(如2004年新加坡领导人访问台湾)、南海主权问题(东南亚一些国家侵犯中国的南海主权)而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的事例,但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交涉得到了处理或缓解,并没有在总体上影响中国——东南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在中国—东盟关系层面,双方由“睦邻互信的伙伴关系”发展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997年1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会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和东盟建立面向21 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准则和目标。双方还决定今后每年定期举行领导人会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提升,并朝着机制化的方向发展。2002 年11 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后,中国与东盟在2004 年8 月、2007年1月和2008年8月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协议的《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如期建成)。2003年10月7~ 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7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区域外大国,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还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这是中国首次和一个国家集团签署战略伙伴关系的文件,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在新世纪全面、深入、稳定、持久的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指导。2004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成为东盟成员以外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区域外大国。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同年,由中国、东盟10国政府和东盟秘书处在中国南宁共同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2006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中国南宁举行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

  在这一时期, 中国与东盟在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也全面展开。2002年11 月,第6次“10 + 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进入全面合作的新阶段。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2003年,中国与东盟就防治“非典型性肺炎”以及“禽流感”进行了合作。2004年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作为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发表的《中国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之一,提出反恐、禁毒和打击国际经济犯罪是双方的重点合作领域,双方将通过信息交流、人员交流和培训、执法合作和共同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打击跨国犯罪的合作。

  自从中国与东盟1991 年开始接触以来,相互之间的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已建立中国与东盟之间由以下机制组成的总体合作框架,包括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经贸联委会以及中国——东盟科技联委会。中国与东盟之间已形成了一个从最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到各种工作机制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巩固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次区域合作层面, 1997年以后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5个重点领域之一。2000年4月, 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正式签署了《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议》;2001年6 月,中、老、缅、泰四国实现了澜沧江——湄公河的正式通航。2002年11月,首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会后, 有关国家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中方加入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2005 年和2008 年,又在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举行了第2、第3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双边关系层面,尤其是在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关于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成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双边关系的指导准则后,中国与泰国( 1997年4月)、马来西亚( 1997年8月)、新加坡( 1997 年8 月)、缅甸( 1997 年12月)、越南( 1999年2月)、菲律宾( 2000年4月)、印度尼西亚( 2005年4月)分别签署了面向21世纪的双边睦邻友好合作或战略性合作关系、战略性伙伴关系的框架文件, 双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最新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冷战结束以后的第三个阶段或最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东盟关系在战略框架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发展、深化。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国力空前增强,在GDP人均和总量、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超越了东盟,在深化双边合作的战略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尤其是在经济合作中起着引领和主导的作用。中国同东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有力,但是双边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2009年10在泰国华欣举行的第12 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在深化双边经济和社会、文化合作方面更为积极主动,起着引领和主导作用。中国政府提出的对东盟国家的多项扎实有力的支持措施,受到了东盟国家的欢迎。此前,中国于同年4月提出设立总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已完成首次封闭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9年底前将正式运作;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150 亿美元信贷,加大对东盟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其中的优惠性贷款额度由17亿美元增加到67亿美元;这次峰会还批准在2009 年底前实施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建立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中国承担380 亿美元,是出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促进亚洲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建立规模为5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机制基金,中方向该基金提供2亿美元。对于下一阶段的中国 东盟合作,温家宝总理提出了6项建议:

  第一,发挥中国——东盟自贸区作用。一是加强自贸区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利用好自贸区优惠条件。中方愿于2010年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并同东盟共建自贸区商务门户网站。二是在东盟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区,不断扩大中国对东盟投资。三是保护知识产权,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统一的动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体系。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商定《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优先项目,尽早就《中国——东盟海关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一致,签署《中国——东盟区域航空运输协定》,构筑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首期基金10亿美元募资工作已近完成,年内可开始投资动作。中方决定将向东盟国家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中的优惠性质贷款额度增加到67亿美元,加大对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支持力度。

  第三,深化农业和农村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帮助东盟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施“中国——东盟农村发展推进计划”,帮助东盟国家增强农村综合发展能力。

  第四,促进可持续发展。尽早通过《中国——东盟环保合作战略》,加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环保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将在未来3年内为东盟国家培训100名环境官员。

  第五,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中方愿同东盟在防控甲型H1N1 流感、防务、文化、教育、旅游、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加强合作;尽快建成“中国——东盟中心”。

  第六,推进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中方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将设立常驻东盟机构,积极推进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中国同东盟东部增长区经济合作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温家宝倡议,制订2011 年至2015 年《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迈上新台阶。

  参加第12次中国——东盟峰会的东盟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中方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东盟国家克服困难、共同应对挑战。中国是维护本地区金融经济稳定、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东盟各国领导人赞同温家宝提出的新的合作倡议,希望同中国保持政治对话,深化政治互信;以东盟——中国自贸区全面建成为契机。加强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推动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疾病防控、环境、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维护共同权益。第1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进一步显示出中国在双边合作中的主动和积极作用,反映出中国同东盟之间的互信更加牢固,联系更加紧密, 合作更加有力。[ 3]但是,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深化与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东盟方面如何回应中方的建议,具体地落实中国——东盟在经济社会领域合作中已达成的协议和项目, 深化合作。二是在美国奥巴马新政府提出“重返东南亚”,日本也重新加强与东南亚合作的形势下,东南亚国家如何平衡关系,深化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与全面合作。三是东盟内部包括东盟各国国内及其相互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如缅甸大选、军政府与民族地方武装关系,泰柬关系恶化等问题。四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华人华侨问题, 如果有关国家处理不当仍会是引发双边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五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包括GMS 合作开发中涉及环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也会影响上下游国家关系。六是南海主权是双边关系中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东盟有关国家结成所谓“南海联盟”或其他大国(主要是美国)的卷入,势必会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

  参考文献:

  [ 1]李宗俊等.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概论[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2]韩念龙. 当代中国外交[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3]携手应对挑战, 促进共同发展[ N] . 人民日报, 2009- 10

  ABSTRACTS

  ( 2)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Out of Sixty Years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HENG Rui- sheng· 19·

  Abstract: The following main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could be summed up from the tortuous course of China- India relations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 1) Cherishing the historical friendship of both countries. ( 2) Harmony being precious. This is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obtained through making 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a- India relations in the past ( 3) Correctly handling differences. Both sides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al interest and the overall interest very carefully, avoid making their policy in an emotional way and offer greater guidance and education to the masse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view of the sent iments of narrow nationalism among them.( 4) It is the policy tha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policy of good- neighbor liness and friendship towards each other adopted by both China and India at present would constitute forceful guarantees for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dia relations. ( 5) Energetically enhancing mutual trust The final settlement of China- India boundary issue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 China- India relations; 60th anniversary of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Experiences; Enlightenments

  ( 3)Review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Since 1949

  HE Sheng- da· 23·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res hasundergone complex and tremendous changes. Taking the end of cold war in early 1990s as a boundar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r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cold war era and the post cold war era. Over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ies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is mainly on political relations, which experienced a tortuous, complex and changing course and present huge imbalance. After the cold wa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ies developed comprehensively. China has set up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frame work for cooper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irrelations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Key words: China;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Relat ionships

  ( 4) The Evaluation of China and U. S.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TAN X iao and LIU B ing- x iang·29·

  Abstract: After the Cold war, the importance of soft power began to increase. Power competition will be more focused on the “ soft power” to China and USA.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levant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forthe China and U. S. in”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and briefly illustrates the revelat ion of the evaluation toward the China-ASEAN relations based on anlyzing and sorting the connotation of “ soft power”.

  Key words: Soft power; China; America; Eva luation

  ( 5)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 on the Party System in Malaysia

  SONG X iao- f eng· 37·

  Abstract: Formation of Malaysian party system is a result of integrating oriental and western factors. Brita in transplanted certain systems to Malaya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in Malaysia were born at the right time in 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local factors played remarkable role in Malaysian party system and promoted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alaysia; One- Party Dominant System; Colonialism; Local factors

来源/作者:《东南亚南亚研究》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