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15/6/19 11:22:41|点击数:

  ——访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李涛

  近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在论坛现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部代丽、孙喜勤就“一带一路”建设对南亚国家的意义、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势、南亚国家对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态度及回应、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南亚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议措施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出席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李涛。

  

  一、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南亚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李涛:“一带一路”是中国新领导层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顺势而为”提出的。从国内看,首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第二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建设的需要。第三是为应对中国在边疆治理面临的新挑战。第四是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亲诚惠融的具体体现。

  从国际层面看,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推动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虽日渐衰落,但仍控制着国际经贸活动,并试图强化在新一轮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而“一带一路”正是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对新时期国际关系理论和各国交往准则的创新,试图在南北之间搭建一座和平交往的桥梁。

  从南亚国家看,“一带一路”首先将改善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不仅使不丹、尼泊尔、阿富汗等内陆国家变成互联互通的前沿和“中转站”,也将促进印、巴等南亚其他国家的对外开放;“丝路基金”、“亚投行”以及“货币相通”的政策,无疑有助于南亚一些国家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加强人流物流,缓和民族宗教矛盾,促进南亚区域联盟合作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南亚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会更加显现,南亚国家市场与中国市场将从中受益,逐步实现全面对接,使南亚邻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和公共产品。

  二、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势是什么?

  李涛:第一、南亚具有优越的地缘战略优势。从地理位置看,南亚八国中的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分别从北向南分布于中国西部边境,与我国的新疆和西藏接壤,边境线长达5000多公里。这一地区既是中东的侧翼,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西进“通道建设”的起点,东西连接欧亚,南北连接俄罗斯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目前中国拟议的6大“互连互通”平台中有3个——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海上丝绸之路从这一区域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直接涉及南亚6个国家。可见,南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可以成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

  第二、南亚与中国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交流。第三、中国与南亚各国发展理念和目标相同或相近。中国和南亚

  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普遍人口众多,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民生是各国共识;各国希望通过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振兴繁荣。第四、中国与南亚国家共享众多多边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多边层面的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南亚区域联盟、金砖国家联盟、上合组织、中巴阿三方对话等以及双边层面的中巴战略对话、中印战略经济对话、中尼民间合作论坛等国际机制内已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成果显著。第五、拥有丰富多样而相互弥补的自然资源。阿富汗的矿产资源、尼泊尔、不丹的水电资源等都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第六、拥有互补的经济结构优势。南亚与中国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上具有互补优势。如四川工业制成品尤其轻工产品的质量、价格在印度市场具有竞争力;印度在金融、软件和医疗等领域领先于中国。莫迪总理大力发展印度的制造业,既给中国制造在劳动力、土地等的低成本优势方面带来竞争压力,又促使中国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

  三、南亚国家对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态度及回应怎样?

  李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而能否成功接纳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主要体现,就目前情况而言,南亚主要国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总体上是持积极支持态度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分别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参与国,对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态度积极。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基础上,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对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政策制定和应用一体化,提出了“四个促进”的建议。孟加拉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问题上也持较为积极的态度,2014年6月9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在访华期间表示,“孟加拉国的发展需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对孟加拉国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孟中印缅区域开发也将成为孟加拉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一部分”。“赞同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孟方愿积极参与”。 2015年3月19日,尼泊尔官方媒体《新兴尼泊尔报》刊发社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尼泊尔发展带来机遇,两国关系有望进入合作共赢的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在于促进包括尼泊尔在内的中国周边地区和平、发展与稳定,增强欧亚之间在公路、铁路和海上的互联互通。这一卓越倡议为中国及其邻国带来利好。尼泊尔与中国有着绵长的边境线,更将从中获益。

  第二、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对是否参与或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存有疑虑。尽管印度政府到目前为止仍未对“一带一路”明确表态,印度国内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阴谋论和反制“一带一路”的论调不绝于耳,但4月我们在尼赫鲁大学主办的一场相关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上,发现印度学界对“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性的评价较高,对其内涵的解读深刻且全面,对于印度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存在较为广泛的共识,认为印度国内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印度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参与“一带一路”这样的重大项目。摆在印度决策者面前的是机遇,虽然目前其仍在观望、犹豫,但加入这个经济大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南亚主要国家民众对其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的态度是积极的,具有较好的经济开放意识,对贸易和投资的正面价值普遍认可。

  四、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李涛:第一、政治互信不足。有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一定程度的疑虑和误读。一是由于领土或国内政治问题,中印之间的边界和领土争端导致印度政界乃至民众对中国的不信任和对中国真实意图的不确定,担忧其国家主权等核心利益会在参与“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受到侵害。二是基于南亚国家经济体量和对华经济交往中所处地位,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否获利不确定,担忧其经济收益与投入不匹配、甚至遭受损失。三是出于国家外交独立性和多元化的考虑,不愿因与中国关系过分密切,印度希望扮演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平衡手,孟缅两国也不愿被区域外大国视为所谓“珍珠链”战略的积极参与者。

  第二、南亚地区民族宗教和恐怖势力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美国撤军后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令人担忧,巴基斯坦的恐怖活动难以抑制,印度存在东北地区恐怖组织、西北部的克什米尔独立问题和毛派的反政府武装等等。

  第三、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使合作复杂化。首先,美国出于维护其在亚太的优势地位,对中国的崛起和随之而来的影响力扩大十分警惕,其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所谓新丝路计划以及其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将中国排除在外等动作,围堵中国崛起的意图十分明显。其次,俄罗斯作为对中亚和南亚拥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大国,面对中国如此规模庞大的跨区域合作战略难免产生战略猜疑,更何况其一直将“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中亚国家视为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再次,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右翼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依仗在东南亚、南亚早有的经营,运用援助、投资等手段,利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领土和资源纠纷从中搅局。这些因素都使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第四、一些媒体和学者有意或无意的歪曲、炒作。宣扬中国威胁论的,甚至将“一带一路”与二战后美国实施的、以控制西欧为目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

  五、南亚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议措施有哪些?

  李涛:第一、以战略对接为目标,增进各国政治互信。加强中国与南亚各国的政治互信是经济走廊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应当发挥顶层设计和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加高层交往,形成定期会晤机制,切实增强双边、多边关系的稳定性,以战略对接为目标,不断增信释疑。

  第二、以道路交通为重点,加快互联互通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线铁路、公路通道建设,形成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构建综合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机场、港口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各国在经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程序,以及物流、科技、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商务咨询、会计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第三、以经贸合作为手段,推动经济互利共赢。一是形成更为完善的经贸合作长效机制,搭建稳定的合作平台;二是加大产业合作力度,加强互补产业合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一批产业基地,促进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将“交通通道”变为“经济走廊”;三是逐步消除和减少当前各国贸易中的限制性因素,提升贸易总量和质量;四要积极改善南亚各国在对华贸易中逆差地位。

  第四、以人文交流为依托,实现民心相通。一是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依托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人员、技术等交流活动,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二是大力推进教育和人文交流,扩大各国互派留学生、学者等的交流规模和频率,互办更多的文化周、文化节等活动。三是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加强宗教国际交流,共同打击邪教和宗教极端势力。四是共同发展旅游业,促进各国人民往来,消除偏见和误解。

  第五、形成政界、学界、媒体与民众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界要准确地把握“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地进行解读;媒体应客观公正地进行宣传报导。要让“一带一路”不只停留于官方、停留于口头,要接地气,深入民心,转化为行动。

  李涛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四川大学,从事国际关系、民族学专业研究。先后在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藏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7年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工作,现任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各项专项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13年,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5年4月,被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秘书处聘为理事。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述包括《南亚地区发展报告2013》(主编,2014年11月)、《南亚地区发展报告2012》(主编,时事出版社,2013年8月)、《“地区形势发展与中巴关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之一,2010年12月第1版)、《南亚区域合作发展趋势和中国与南盟合作研究》(主编之一,2008年12月)、《西部开发中西藏及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主编之一,2003年8月第1版)、《西藏民俗》、《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乡村城镇化研究》、《藏族英雄史诗与神歌----<格萨尔>研究》(参与,2000年)、《藏族儿女》(合译)、《第六届国际藏学会论文提要译文集》(合译)、《四川藏学研究论文集》(合著)等。专著《走出香巴拉__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乡村城镇化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新华社、《中国藏学》、《西藏日报》、《四川日报》、《中国妇女报》、《民族》以及印度的《西藏评论》等纷纷载文评价。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代丽/供稿)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范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