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马加力: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努力与新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时间:2014/7/29 13:11:20|点击数:

 

  近日,以“互联互通—构建新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在论坛现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部代丽、孙喜勤围绕会议主题采访了出席第二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加力先生。

 

  问题一: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如何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马加力: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肯定要和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古代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国通过自身特有的商品和产品,以商品为纽带,与相关的国家进行友好的商贸往来。在这其中,丝绸作为商品的代表,是封建社会中央王朝和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并不带有侵略的目的。

  新时期,在构建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首先得与相关国家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第一步,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往来,然后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双边关系,改善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友好关系,来影响相关国家,共同为地区或整个经济带或相关区域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中国的外交讲究亲、诚、汇、融。亲、诚,是真诚地希望和这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汇、融,是融汇、交织在一起。争取与这些国家有共同的理念、市场,共同的价值观念。我们现在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特别是发展周边关系这么一个友好的出发点。

  首先,我们要与相关国家明确,构建新丝绸之路的目的是为了各国的利益,既为中国好,同时也是为相关各国好,对各国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大力宣传建设新丝绸之路心存疑虑,认为我们有所图,我们就得把新丝绸之路建设将会带来的互利共赢、多边共赢告诉相关国家的人民。关于这点,在政治上,我们要先在与相关国家保持政治上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让各国对丝路可能带来的共赢有所了解,这样各国才会有积极性。这个问题可通过政府、外交去解决,逐渐消除有关国家对我们的疑虑和误解。在经济上,可通过经济合作、经济交流的方式,通过技术转让、转移来推动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也可通过文化交流,使新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对我国的发展理念、外交思想有更多的了解,促进新丝绸之路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同努力,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问题二: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

  马加力:一是中央政府要重视,通过合理组织,才能有效推动两国或多国间的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交流多数是政府主导的,民企对与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方面兴趣不浓。政府可通过两国或多国的高层对话来促进文化交流。采取开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互译电影、戏剧、音乐、举办培训、舞蹈演出、提供奖学金名额、互派医疗队等交流方式,丰富各国文化,使各国文化相互交汇,相互映衬,使各国关系更为融洽。

  另外地方政府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性,可以进行一些地方对地方的交流,通过建立友好城市、设立办事处等方式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

  最后,我们要呼吁民企参与到对外文化交流中去,民企的参与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受程序、官僚主义的制约。现在民营企业对在国外进行文化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意识不够。投资文化产业对树立企业形象大有裨益,虽然回报的周期会比较长,但文化产业与普通民众联系紧密,有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于国于企业都是有好处的。我们希望比较文明的、现代的、有眼光的、有远见的、有实力的企业能率先走出去。

 

  问题三:对于有学者提出,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印巴三国总理会晤、建立各国的文化中心等形式来加强交流与合作,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马加力:的确有学者提出,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印巴三国总理会晤、建立各国的文化中心来加强交流与合作,我认为这种想法的出发点非常好,是对中巴、印巴的一种期望,一种态度。同时,我又认为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中印总理会晤都非常费劲,如果再加上巴基斯坦,那将是难上加难。在各个国家都建立文化中心,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建立一个文化中心所需的资金是巨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开展活动也将是一笔长期支出,恐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很难承担得起。另外,中国去国外设立文化中心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度,别让别人感觉到这是经济掠夺、文化侵略。现在西方就抓住我们某些做得不好的方面,攻击我们。

  我比较支持通过软外交、文化外交、公共外交来加强与各国的联系,通过设立旅游办事处,派出志愿者、医生、教师,到对方国家去工作,做实实在在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事情。我们这方面就做得不行,比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做得差多了。他们派出的和平队实实在在帮助当地人干事,到最偏远的地方,真实献身于这个事业,有的人一做甚至就是一辈子。

 

  问题四:构建新丝绸之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从长远来看,您觉得我们应着重从哪方面努力?

  马加力:除了以上我提到的内容之外,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人文交流,特别是提供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让更多的外国学生能到中国留学,同时也鼓励自费到中国留学。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一定会对中国有比较好的印象,他们熟知中国文化,通晓汉语,通过他们的努力,多年后,他们可能成为他们国家某些部门的核心领导、某一领域的专家。构建新丝绸之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花费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例如,从1999年发起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印总理会晤时提出了共同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在未来建设和构建新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过程中,这些曾到中国留学过的学生就将发挥作用。他们熟悉、了解中国,在心理上是亲中的,他们能较好地把中国的互利合作意图转达给政府及民众,向政府呼吁,向民众去做宣传解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增强互信。

  云南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得是很不错的。到云南来,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印度人、缅甸人在云南与在北京的态度上的区别。在北京,他们往往持中立或对抗性的立场,绷着脸,能感觉到敌意,在云南,氛围就不太一样,对方国家来的人都比较中性、友好,能感觉到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啥事都好商量的态度。这与云南政府长期以来真诚的态度,与对方密切的交往联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密切的人文交流所取得的成效之一。

 

  马加力简介

  马加力,男,1950年8月生于吉林长春,1981年在吉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从事印度及南亚问题的研究,对印度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有深入研究。现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印名人论坛”中方成员(国务院批准)、中印俄二轨对话中方成员。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印度尼赫鲁大学研修一年,后十数次赴印度访问、考察,数次赴巴基斯坦、尼泊尔、德国、俄罗斯等国访问、讲学和考察。主要著作有《当代印度教育概览》、《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当代印度教育概览》、《东南亚国家市场经济》、《一应俱全印度人》等专著。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 孙喜勤整理)

来源/作者: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孙喜勤、代丽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