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中国南亚战略中印度的重要性——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楼春豪

时间:2015/7/21 19:48:26|点击数:

  南亚是中国睦邻外交重点、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带及边陲稳定与发展的联动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围绕中国的南亚战略、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面临的的机遇和挑战、印度经济的发展情况以中印经贸发展的潜力、中国参与印度洋地区经济发展并促进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楼春豪。

  记者:南亚是中国睦邻外交重点、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带及边陲稳定与发展的联动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请您谈谈目前中国的南亚战略进行情况,今后将如何开展?

  

  楼春豪: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外交上、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来讲确确实实在提升,也是“一带一路”中两大走廊的覆盖地区,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政府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明确提出把两个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所以南亚在整个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肯定是在不断提升的。

  具体到中国以后要开展怎样的南亚战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还是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统筹处理好南亚区域的发展合作。因为从中国整个周边外交来讲,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南亚的国家虽然重要,但是中国对南亚外交的经营力度实际上并不是特别符合南亚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现在提出“一带一路”,南亚实际上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会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概有三条路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路线,只有南亚是陆上、海上一带一路都经过的地方。现在又提出这两个经济走廊,应该从整个大的框架里面来谈南亚问题。

  第二,要妥善处理好印度因素。尽管不能只谈印度而忽略其他国家,但确确实实应该把印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南亚整个地缘力量格局来讲,印度无论在地缘、实力、文化上各方面都处于比较明显的中心地位。能不能处理好对印关系,实际上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处理好中国在南亚跟其他国家的关系。比如从这几年中国在发展同尼泊尔、斯里兰卡关系中遇到的波折来看,很可能有些地方引起了印度方面的猜忌和反弹,最终导致中国推进南亚相关地区的政策时候遇到了阻力。现在中国经营南亚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好对印度和对巴基斯坦的关系,这里面也涉及到印度因素。到现在为止,印度官方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一带一路”,虽然他们支持中印缅经济走廊,但是他们非常担心中巴经济走廊,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巴境内的克什米尔争议区,所以我觉得中国如果今后南亚战略或者南亚政策要比较稳、比较顺的推进下去的话,怎么样处理好中印关系、怎么样把中印关系打造成更加成熟、稳定的新型邻国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三,还是要因国施策。南亚国家毕竟国情不一,对中国的诉求也不一样,中国发展与各个国家的关系时,要有宏观战略,同时也要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优势、劣势、地缘特性、与中国的关系等来推动合作。比如尼泊尔,它是一个内陆国家,但是水资源丰富,中国要更多地促进它的水电业的互联互通。比如马尔代夫,作为一个海上国家,中国可能要更多促进海洋经济这种蓝色经济的发展。像巴基斯坦,两国发展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安全上合作非常好,下一步要利用中巴经济走廊更深一步推进经济领域的合作,经济和安全双轮驱动,这也是一个在推动南亚政策时需要秉持的原则。总之,就是要因国施策,不要拘泥于一个大的原则。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楼春豪:首先,谈一下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机遇。海上丝绸之路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概念,而是对一个传统的、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复兴的理念,有很强的民意基础。

  具体到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进过程中有几个机遇:

  一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整体比较稳定、成熟,这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在推进与沿线国家政策互联互通的过程中,能够把政策沟通放在优先的位置。比如说即使是像印度这样,中印之间即使存在边界、第三方因素、贸易逆差等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中印依然能够发挥两国在发展经济领域的一些共性,比较好的处理好争议的问题,前几年边境对峙的问题也处理得比较好,所以我觉得中国跟沿线国家的双边关系整体比较成熟稳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既使是存在矛盾的国家,双边关系也更加成熟。

  二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一直开展得比较好,这也是中国的优势。美国在这个地区也曾经尝试推动中国类似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叫印太经济走廊,通过推动印度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来促进这个地区的经贸发展,最后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在资金上跟不上,没能很好的推动。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的时候,之前我们已经跟地区国家有很好的经贸合作基础,中国现在又有比较好的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现在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打造自贸区升级版,所以良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基石。

  三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有契合之处,能够同沿线国家分享改革、发展红利,中国也能够向沿线国家提供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能量。比如说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无论是东南亚最大的印尼,南亚最大的印度,都有庞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却因为缺乏资金,受到一些掣肘。有学者把中国称为基础设施国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强的技术,现在又通过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等等这些平台来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服务。发展战略的契合,从长远来看是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机遇。

  具体到挑战,也是有的,因为任何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推动一项宏大的战略倡议时,势必会遇到各种压力和矛盾。

  第一、中国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时候,如何处理好与美国、印度这些国家的关系,避免引起他们的担忧、置疑和反弹。美国有自己的战略倡议,印度有自己的战略考虑,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的时候,必然会对美国印度原来主导或维系的地区秩序产生影响,这些国家也会担心中国力量的增长会排挤他们。比如印度经常担心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认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后有政治和战略意图。美国也担心中国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提出的“和平、和谐、合作”新型的海洋观,以及要“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观,对美国此前长期主导的将海权作为国家战略工具的海洋观,也会形成一些冲击,所以怎么样处理好美国、印度,主要是美国印度两个大国对中国的担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挑战。

  第二、怎样处理好南海争端、南海问题。因为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也是最先迈出的一站。南海问题虽然不是中国跟东盟关系的全部,也不是中国跟南海申索国的全部,实际上只是一个局部。但是如果南海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对中国的睦邻外交,和平发展的形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整体关系都会有溢出效应。所以中国怎么样在维护自身的正当海洋权利,同时处理好与争端国的关系,可能是中国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就是维权与维稳之间的关系,这种矛盾。

  第三、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因为我们知道海上丝绸之路要经过印度洋到达中东地区,印度洋地区存在着海上恐怖主义、海盗、海上有组织犯罪等等方面的问题,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有安全、顺畅的海上通道,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今后怎么发展变化,会不会更加严重。因为现在沿线国家面临着比较大的治理失控问题,自然会产生一些加剧恐怖主义和海盗问题产生的因素,中国怎么样发挥自己的国际责任,处理好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保障海上通道的通畅,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第四、从中国自身来讲,要反思中国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妥之处。因为大家知道,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当地政府、居民的关系处理得不是特别得妥当。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之间彼此存在恶性竞争,甚至遇到商业项目出现一窝蜂争抢的闹剧。所以中国怎么样实现自身的资源优化,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更好的培训,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需要注意的。因为我之前有国外的朋友提起,有些中国企业没有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甚至在对象国全国性的假日,中国企业也没有放假,对象国在重要的节日想升起当地的国旗唱国歌,有些中国企业也没有允许外籍员工从事这样的爱国行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反弹。所以从我们自己来讲,一方面要重视外部威胁,另一方面要重视内省,因为内圣才能外旺。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的角度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能力。

  记者:印度新总理莫迪擅长经济领域,您觉得印度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今后中印经贸的发展将有哪些举措?

  楼春豪:我觉得可能莫迪从政的背景和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应该说为中印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遇。一方面,之前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虽然很好,但实际上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印度政府本身的执行效率和印度经济本身的状况。大家也知道,在莫迪上一任总理任期,印度经济表现得比较一般,推动经济改革也比较困难,对于印度经济本身发展遇到的困难对中印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莫迪由于他比较强的行政能力,比较高效的行政能力,对他来讲,印度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有力,推动改革的时候也会更加强势,所以对官方的中印关系来讲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机遇。另外一方面,莫迪上任以来,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这些经济改革很多时候跟中国现代的发展战略也是比较契合的,比如他提出基础设施发展计划,他提出印度制造的概念,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拥有优势,这几年中印领导人互访和达成的协议取得了很多成果,而且很具体,包括工业园区建设,铁路升级改造等等,是具体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我觉得这跟莫迪比较务实而且重视经济发展有关系。

  还有一方面,我原来做过印度财团的研究,莫迪跟印度几大主要的财团关系比较好。他是一个草根总理,但是他在古邦的时候,因为他支持市场化政策,所以他跟很多大财团都有很好的关系。为什么这次莫迪能够以领先优势获得大选胜利,有很多原因。但是在大选正式拉开序幕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印度头面的企业界领袖说莫迪是王中之王,有很多类似的言论。莫迪家乡,福布斯2014年排行,印度富豪榜前两位都来自于莫迪原来所在的古邦。莫迪上任以来,与他关系比较好的财团的股价飙升。因为他与这些财团关系比较好,所以他出访的时候,团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企业家,也会签署一些比较大的项目。所以莫迪本身支持市场化的经济理念,以及与财团之间比较好的私人关系,也会对中印经贸关系起到促进作用。因为很多财团领袖,他们更看重的是经济合作带来的利益,而不会考虑边境问题等等,所以他们的理念也会影响到莫迪对华经贸合作的理念。加上现在习总书记也提出要把发展伙伴关系作为中印战略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些都是契机。

  记者:谈及中印关系,你觉得目前印度舆论中对华认知如何?中国对外国家形象传播有哪些建议?

  楼春豪:印度舆论中的对华认知也是比较多元的。很多中国学者并没有跟印度人进行过深入接触,举个例子,印度人碰到中国人,说你们上海再发展几年就能赶上孟买了。这实际上都是在取笑印度,实际上我跟印度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接触的时候,他们很少有这种观点,他们认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成就,他们认为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包括在国际关系领域,我参加过他们的国际关系大会,他们说中国人在提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什么印度没有人提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所以实际上我感觉印度是在学习中国的,并没有认为中国很落后,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印度人说中国落后。

  印度对华政策是多元的。一方面,主流舆论越来越多,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崛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向中国学习。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误解,中印之间的交流受限。中印现在旅游人数可能不超过一百万,特别是民间。民间的认知确实是不足的,有时候存在因为不了解而出现的问题。另外也由于中国的一些产品在印度,主要是印度商人进口了中国劣质的产品,影响了印度民众对整个中国制造的认识,实际上中国制造有很多高质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由于进口商、贸易商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对华的认知,刚才说的可能更多的是普通民众层面的,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渠道认识中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另一方面,从精英来讲,也存在一些误解,就是对华担忧。中国的发展,中印之间实力差距在拉大,往往可能刺激到印度的战略精英。因为有1962年的边境战争,他们战败了,所以他们担心中国实力的增长会对中国构成压力,他们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等南亚印度国家关系的发展是为了针对或包围印度,这也是一种误解。第三种,印度舆论中还存在一种对华认知,他们认为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印度好,但是印度对自己的民主制度应该更自信,他们其实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到他们的民主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所以我觉得印度人一方面认为中国确实发展了,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不服气,认为我们印度也是大国,也有潜力,以后发展潜力可能比中国大,确确实实也存在这种言论。但是我想,概括起来就是多方面的,既认可中国的成就,又有一点不服气,最后还有一点担心和恐惧。

  谈到中国对外国家形象传播,从中国角度来讲,中国原来比较重视高层或官方的交往,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需要促进学者、媒体界之间的互动交流。因为很多印度人没来中国之前,对中国是偏见比较大的,但是真正来到中国以后,彻底地改变了,来得越多,他对中国的认识越积极、正面。所以怎么样促进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人文交流,可能是对中国对外形象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另一方面中国要主动发声,中国在很多中印矛盾中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实际上这反而使西方舆论误导了中印的关系。因为西方舆论经常在描述中印关系的时候更多的从竞争的角度描述中印关系,由于印度的精英更多的接触到了英文的媒介,所以对他们的对华认知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中国应该利用一些已经有英文传播渠道的媒体,包括中国自己的中文媒体,更多地、主动地说出去,你什么都不说,别人就会觉得你有些地方确确实实不对。当然我们也要管好对内、对外的宣传,因为现在很多时候,对印报道都存在一些并不是十分客观的现象。

  记者:中国将如何参与印度洋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楼春豪:中国参与印度洋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印度洋地区本身也有不同的区域,比如东印度洋地区主要是南亚地区,西印度洋地区主要是中东、西亚、北非,所以我觉得中国参与印度洋地区合作,主要还是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性挖掘合作潜力。比如跟西印度洋地区主要挖掘能源、资源合作,与东印度洋地区,可能要促进与各个次区域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印度洋地区合作,还是要跟现在国家的整体战略,以及中资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走出去的环境,而且,企业也应配合政府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印度洋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本国项目中去。

  所以,第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优势,有重点的开展合作。第二,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第三,要尝试融入一些地区的机制和平台,比如现在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印度洋联盟(IORA)。中国以后尝试更多、更好的融入地区发展机制,来把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红利,传导到地区国家。有很多西方舆论批评中国搞搭便车,没有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需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让印度洋地区国家来搭中国的便车,来承担中国自己的责任。

  记者:好的,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图为楼春豪副所长(左一)接受本网特约记者采访

  嘉宾简介:

  楼春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海洋战略、南海问题、印度洋问题、印度外交与安全等议题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评论文章逾百篇。2011年在印度国防研究分析所访学,2013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

 

                                      (供稿/供图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特约记者 记者蔡毅强 王晓丹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