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积极发挥智库功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陈东晓

时间:2015/6/19 11:01:33|点击数:

  近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在论坛现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部代丽、孙喜勤就“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议措施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出席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研究员。

  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陈东晓:现在智库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智库的作用:

  首先,要对中国道路进行学术表达。广而言之,智库不仅从事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它也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观、合作观和地区合作模式,所以智库功能的发挥需要从学理上讲清楚,我们和周边国家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才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误解。否则会让周边国家觉得中国在宣传“一带一路”有各种各样的大口号,认为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的一些剩余产能,怀着不可告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安全目的等等,所以我们要从学理上把这些概念讲透,同时要有一套完整的学术表达,特别是有体系的学术表达,这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发挥中期评估作用。“一带一路”最初是一个大的愿景,从2013年提出、2014年具体规划、2015年具体推进到现在,大的国家宏观战略事实上已经告一个段落,接下来的工作更多的是具体落实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对具体合作领域进行评估。我们要对包括海上、陆上;中亚、西亚等在内的有关“一带一路”的作用、地位、风险等进行评估。评估范围既包括经济领域、安全领域,还包括人文领域。这个评估的确需要智库来发挥作用,因为智库能够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如沙盘推演、情境设定、角色扮演等。对于评估具体项目还需要对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进行分析,并采用新的方式进行评估,这会比一般的政府层面来进行更全面。

  最后,要积极调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研究机构的力量,加强对“一带一路”的学理分析,通过合作研究,为“一带一路”的评估提供更加完整的、全面的视角。我认为光是我们国家自己的评估总是有不完整的地方,现在形成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很重要。为此,在未来“一带一路”智库论坛平台当中设立一个指导委员会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这个平台有相当多的智库参与进来,但是,我认为这么大的一个智库平台,它需要成立一个规模小一点的指导委员来为接下来每年的研究重点提供研究方向指导。同时,我们也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比如说利用各国智库的影响力来影响各自的政府,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推动合作研究,所以我觉得未来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调动相关国家的智库机构力量,把“一带一路”做成多利益共同体,多利益攸关方的项目后,大家都参与进来。国外的一些智库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没有和他们商量,把原来的BCIM(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都纳入里面去了,但是这个项目毕竟是需要共商的。当然现在各国智库开始和我们对接,都表示愿意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接下来的项目更多的需要和国外的一些智库来细化、商量,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智库研究当中,特别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研究上,我们考虑的还不够全面。例如,研究我们和巴基斯坦发展关系究竟怎么影响到未来我们和印度发展“一带一路”关系的时候,我们研究不够全面。事实上两者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和巴基斯坦在联通过程当中,无论是通过克什米尔地区,或者瓜达尔地区,印度都非常担心背后的战略和军事用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印度方面进行坦诚、坦率的战略沟通,特别是通过我们智库的沟通以后,把问题讲得比较透彻以后,他们才会认同我们,才愿意把未来他们的发展计划和我们的发展计划进一步对接起来,否则,它就会有种预防性的心态,好多实际上对双方都好的经济合作,都被打上很强的军事和政治安全的烙印,阻碍了双方的合作,所以积极调动相关国家来参与非常重要。

  二、您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关注点是什么?

  陈东晓:我的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一带一路”研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共商共建落到实处。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方的发展战略对接本身意义重大,首先要对对方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且要了解对方发展战略形成过程中他们国内决策的程序和影响,以及可能会影响其发展战略国内的利益布局。这都很重要,例如:研究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及发展战略背后的国内利益布局,我们不仅仅是了解对方这一届政府战略和2020计划和2040计划,还要了解这个计划背后有哪些利益团体,他们国内的利益决策怎么形成,这个决策有多大的可行性,未来在这个利益的布局方面能看出来它的战略实施是朝着他原来预计的方向发展的,还是说可能会发生相关的变化。我们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就能了解“一带一路”相关方的现在发展战略、未来发展战略、可能会影响这些战略的趋势,这样对我们的发展战略对接就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个关注点是关于海上支点国家战略的建设。我认为海上支点国家战略不等于中国加这个海上支点战略国家,而应该是多边的关系。因为海上和陆上是不一样的,我们讲无论是印度洋、太平洋还是东南亚、南亚这一块,海上的公共领域性特别强,各个国家都把它作为自己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把它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来理解,一旦作为公共产品来理解,就不能用简简单单的双边关系来理解,要把它作为一个开放的合作项目,要用“双边+”的概念,就是我们中国和相关的国家在做港口、海洋或涉海洋的一些经济、科技发展中,增加一些其他相关的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变成多边的项目,这对我们未来建立海上支点国家战略可以减少很多的阻力。我希望能做出一些比较好的分析案例,对我们未来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有点启示作用。未来在推进过程中能否体现这种“双边+”的模式,还要看我们的具体研究。

  第三个关注点就是沿线重要国家的公民社会(NGO)对他们决策的影响。我们现在正在和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的研究机构合作,希望通过这些非政府组织对其国家经济产生影响,并对未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一些作用。如果能做到这些,可对未来我们提供出的涉及这些相关国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当然这个事情需要很大的投入,需要深入到这些国家当地进行具体的调研,做很多访谈、问卷调查,建立一些数据库。总体上说,我们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要比较具体和微观。

  陈东晓简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2013年7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博士。自1993年加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以来,曾先后担任科研外事处副主任、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室主任、美国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等职。在此之前,他曾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陈东晓主要从事中国外交、中美关系、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外交部、财政部和国台办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12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主要著述包括《全球安全治理与联合国安全机制改革》(主编,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大格局:2020年的亚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合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Complexity and Transformational Structure of China-U.S. Relations” (in China-U.S. Relation Transformed, eds. by Suisheng Zhao, NY: Routledge, 2008)、《联合国:新议程和新挑战》(主编,时事出版社,2005年)。陈东晓担任《国际展望》杂志主编,是上海未来亚洲学会会长、上海美国学会副会长,同时还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专家、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中方顾问,上海市外办及上海市台办咨询专家等职。

                                                                                                                                         (云(云南省社会学院代丽/供稿)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