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高端访谈系列之王灵桂研究员访谈录

时间:2017/7/18 9:27:32|点击数:

  发挥智库功能务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6月12日至13日,以“新机遇、新思路、新举措“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务实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在中国昆明召开。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代丽、孙喜勤围绕会议主题访谈了出席本次会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研究员。

  问:如何发挥智库论坛的作用,来务实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

  王灵桂:智库论坛是智库学者和智库机构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14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中还有智库论坛。这个论坛之所以召开,就是学者建议被决策层采纳后增加的一个智库论坛。智库论坛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两百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研讨。会议取得了很多成果,达成了共识:第一、在“一带一路”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很多国外专家知道有“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却不清楚“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官方的表述是“一带一路”倡议,但是有的媒体的表述却经常是“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战略”二字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对“战略”的理解和外国对“战略”的理解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中国人对“战略”概念的表述很宽泛,比如菜篮子既是一个战略,也是一个民生工程,民生战略等都可以称为“战略”,但是它的内涵包含对某一件事情的总体规划和部署,这是咱们国家理解的“战略”概念和内涵。但是对国外来讲“战略”就是军事安全,如军事战略等,其它方面不用“战略”一词,所以国内和国外对“战略”一词的理解差别很大,导致国外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军事因素。但是“一带一路”是为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中是没有涉及军事战略的。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到现在,从来没有“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是很多人在解读时将“一带一路”倡议解读成“一带一路”战略。我们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这个国际大平台,消除大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概念和内涵的误解。第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参加“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中的智库会议上提出了五点倡议。智库机构的首要作用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这是智库的重要功能,因为“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加强中外各智库机构之间的联合研究,是非常务实的做法。如果智库机构之间各自关起门来研究“一带一路”,彼此不清楚研究的水平、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会导致各智库机构研究成果不匹配的问题。但是如果有智库交流平台,那么我们可以将智库机构之间的研究整合起来开展联合研究,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果在开展联合研究的过程中因为各自不同国家的利益和局限存在分歧,我们还可以再磋商。只有智库机构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才能全面,智库机构能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智库机构之间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呢?比如说我们可以联合发布对彼此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联合研究成果。再比如我们可以联合培养学生,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后或者加强访问学者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来联合培养人才。在会上我们也提出,中国社科院作为智库机构,愿意与各国家的智库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各智库机构之间也很赞成我们的提议,大家对联合培养人才的想法反响很好、很热烈,很多智库机构对增进“一带一路”的联合研究呼声很高。去年我们跟中国周边21个国家的39个智库机构专门召开一个“一带一路”论坛,我们在开会之前要求各个专家带着自己的论文到会上进行交流,与大家一起讨论,会上各学者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会后再根据会上专家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将这些论文整理后做成了论文集,这本论文集在今年5月14日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受到学者的好评。论坛期间,我们送了350本到会场,不到一个小时书没有了,又送了一百多本去会场,但是因为会场安检已封闭,所以没能运到会场。为什么这本书很受学者欢迎?因为这本书里不止收录了中国学者对“一带一路”的观点,同时收录了21个国家39家智库机构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和观点。我从这几个小例子来谈智库论坛,如果智库论坛办得好和办出实效的话,我们可以把会上学者的观点和论文汇集起来,作为下一届论坛的文献,可以扩大论坛的影响。同时也要把学者的思想观点记录下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和务实合作的会议成果,再把会议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带一路”。如果单靠会议期间媒体新闻报道,那么会议期间形成的很多共识还是传播不出去。我们可以通过各国学者将我们的“一带一路”相关建议和想法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国家认可“一带一路”,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问:当前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王灵桂:首先,在整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南亚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点。这两个个关键点无论是对中国来讲,还是对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来讲都很重要。大家有时候可能会忽略这个事实,因为我们的“一带一路”如果要走出去,东南亚和南亚是回避不了的两个地区。虽然我们已经与该地区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民生方面有很多联系,但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提高现有的合作平台。对南亚东南亚国家来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崛起,全世界都在搭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作为南亚东南亚国家来说,没有理由不去搭中国的快车,除非拒绝向世界开放,把门关起来不跟我们合作,但是任何一个南亚东南亚国家都不会关上不与其它国家合作的大门,这是我们思考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时候,基本的前提。其次,就是怎样理解“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它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和概念,从2013年到今年9月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逐渐产生影响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还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迅速成为全世界的热词,这个过程非常快,进展非常迅速。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一是对“一带一路”缺乏全面统深刻的认识。包括我们国内,做“一带一路”研究和建设的人也未必能够把“一带一路”问题理解透彻,我们自己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还存在疑问,更不用说国外。二是目前我们对“一带一路”的推广和宣传已经超越了对“一带一路”这一个概念的一般性宣传,下一步我们要对“一带一路”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宣传、推广和普及。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回答现在很多对“一带一路”还存在不理解、不了解、误解甚至是曲解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一带一路”是个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它的范围比较大,在和相关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政治上的影响,经济合作到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对政治产生影响,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把这些信息表达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很清楚中国不搞地缘政治、不搞排斥性和排它性的东西,我们搞的是共商、共建、共赢的合作模式。此外,我们在整个“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是没有前置条件的,尤其是没有前置意识形态条件。“一带一路”是作为一个经济性的目的去造福当地人民,这和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合作和发展不同。“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新的倡议被提出后,好多国家不理解“一带一路”的目的,我们说我们是来共商、建共、共赢的,为了提高这些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造福这个地区的人民。但是这个地区的人们不理解,以为我们是有附加条件的。这种猜疑会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实施,逐渐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要搞中国特色新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是恃强凌弱,也不是去改造别国的世界观和价值价值观,更不是把我的政治制度强加于别国,习主席的讲话里没有讲到要需要任何一个国家建立共产党的政权。最后,过去我们是在国内搞建设,熟悉我们本国情况,但是“一带一路”建设要走出去,我们会面临语言不通、宗教问题、风俗习惯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和价值观念不一样等挑战,这些挑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准备得不够充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两百种语言,但是我们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能培养两百种语言能力的学校。还有宗教的问题,比如说印度是佛教的故乡,我们用佛教作为桥梁加强和印度的沟通和联系,存在困难,因为印度是个宗教教派种类繁多复杂的国家,比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但是伊斯兰教又有好多教派,所以我们在宗教方面做得确实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发挥智库的功能,加强智库机构之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研究,深化和务实“一带一路”建设。

  王灵桂简介

  王灵桂,男,山东诸城人,法学博士,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疆问题、伊斯兰问题、中东问题、国家安全战略问题。出版了《中国伊斯兰教史》《一脉相传阿拉伯人》《一脉相传犹太人》以及阿拉伯文版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等专著,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要译著有埃及作家伊哈桑·阿卜杜·古督斯的代表作《黑色的眼镜》和《处女与白发》。

  (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 代丽、孙喜勤整理)

来源/作者:代丽/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