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胡晶、郑宝华:以“两山”理念引领农业农村绿色转型

时间:2025/11/13 9:57:59|点击数:

  加快农业农村绿色转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任务,也是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应有之义。农业农村作为基础领域和云南发展潜力所在,其发展的“含绿量”直接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我们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走出一条以生态为基底、以产业为引擎、以文化为灵魂的融合发展之路。


  大理州漾濞县的阿尼么村,依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李丽/摄

  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

  绿色是云南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云南最宝贵的财富。云南农业农村绿色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提升这一核心竞争力,将生态环保从被动的约束条件转变为主动的生产要素,实现从消耗资源到积累生态资本的根本性转变。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生态修复本身可以成为一种高价值的生产性活动。比如,红河州弥勒市太平湖片区曾因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问题突出。当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模式,对万余亩石漠化山地进行系统性生态治理,发展花卉林果产业,重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将这一片区打造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这一案例证明,生态修复工程能够通过科学规划和商业运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将生态治理过程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修复“绿水青山”的过程中创造“金山银山”。

  夯实发展的“绿色家底”。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就是守住未来发展的空间。当前,我省正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突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硬指标。这些指标并非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战略投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云系”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根基是消费者对云南优良生态环境的高度信赖。只有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确保山青、水净、土洁、田沃,才能为高原特色农产品提供最坚实的品质保障。因此,每一项环保指标的达成,都是对“云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直接注入,是将无形的生态信誉转化为有形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临沧市凤庆县的茶农正在采茶。云南日报社供图

  构建绿色富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色转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的“含金量”上,体现在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上。必须超越传统农业的生产环节,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构建高质高效、深度融合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高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云南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比较优势在于“特”而不在“量”。2024年,云南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茶叶产量58.62万吨、同比增长5.3%,水果产量1486.64万吨、增长7.7%,鲜切花产量208.50亿枝、增长9.9%、产量稳居全球第1位,中药材产量111.75万吨、增长27.3%。这些数据表明,做优做强茶叶、水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是云南农业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围绕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集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是云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打造万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关键所在。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普洱景迈山以“茶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将“绿水青山”所蕴含的千年生态智慧与“金山银山”所代表的现代产业价值进行高效转化。当地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的超级IP,成功构建了以高品质有机古树茶为根基、以现代茶庄园和品牌塑造为延伸、以沉浸式文化体验和生态康养旅游为引擎的完整产业链。这一模式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倍增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生动诠释了“保护就是发展”的深刻内涵。

  强化绿色科技与数字技术赋能。科技是实现绿色转型与效率提升同频共振的关键支撑。云南应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生物有机肥、数字农业等技术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通过科技创新,破解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瓶颈制约;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云系”品牌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让古老的农耕文明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群众在园区花企务工。图源:“开远统战”微信公众号

  释放传统智慧的时代价值

  云南农业农村绿色转型最深厚、最独特的优势,在于积淀千年的民族生态文化和农耕智慧。宝贵的“文山文脉”是历史遗产,也是激发内生动力、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农民是农业农村绿色转型的主体,其主动性、创造性是转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成为绿色生产的先行者和生态保护的担当者。比如,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区就业,实现了“地租+工资”的双重收入,并带动了民宿、餐饮等自主创业,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这种模式让农民从转型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受益者”,形成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为提高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转化民族生态文化价值。云南各族群众在长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创造了诸多可持续的农耕模式,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生态智慧。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其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独特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套精妙的、自我调节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育体系,是循环农业的千年活态样本。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丰富的药用、食用植物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知识,不仅支撑着当地社区的生计,而且为健康产业、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灵感和资源宝库。我们要将宝贵的传统知识进行系统性挖掘、科学化阐释和标准化应用,发展“适宜性技术”的工具和方法提升传统农耕体系效能,使其从“经验”转变为“标准”、从“文化”转变为“产业”。要避免用“一刀切”的模式去改造和替代传统的多样化、复合型农耕系统,维持好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精巧平衡,实现乡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强大新动能。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作者:《云岭之窗》杂志社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