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王鹏:云南谋篇“十五五”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时间:2025/11/12 17:20:49|点击数: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准确识别云南独特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找准云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进而提出前瞻性强、务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推动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昆明市主城区。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室供图
系统识别三个维度比较优势
在最早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比较优势是指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相对丰裕度,随后延伸到区位、经济结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制度、人才资源、政策环境及效率等方面。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全局的、综合的,因此需要与过去比看发展变化,与其他地区比看区域竞争力,从自身发展出发看发展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等重要要求,为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此,云南“十五五”规划需要从产业、开放、生态等方面入手,精准识别其历史方位、区域竞争及自身发展需要这三个维度的比较优势。
云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优势
与过去相比,跨越式发展的生产要素不断优化演进。争抢科技制高点“竞争圈”已经成为趋势。云南在稀贵金属、绿色铝、绿色硅、新材料、种业、疫苗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在灵长类生物医学、植物化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相关产业实现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其他省份相比,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有色金属、生物医药、康养、高原体育运动、生物制造等产业在全国是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领域。工业“新三样”强势崛起,在全国产业链部分环节有绝对优势,多个环节有相对优势。电力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绿电占比超90%,形成“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
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产业融合的“加法”和“乘法”势头良好。产业与科技、数字经济等融合日益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云南通过业态创新“加法”形成了数字农业、文旅农业、观赏农业等新业态;品牌建设“加法”实现咖啡产业从“卖优质原料”到“卖品牌产品”的转变。数字经济“乘法”推动农业、旅游、物流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生物医药“乘法”促进系列高端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创新。产业融合对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曾永洪/摄
云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优势
与过去相比,开放的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不断升级。交通和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影响着资源优化配置。云南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随着中老铁路“黄金通道”的开通运行,对外“硬联通”正由公路主导转向铁路主导;富宁港的建成使用,将推动云南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直接联动;“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等陆海联运模式,将升级到水公铁联运模式。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不断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益;另一方面,云南对外交往的圈子也在不断扩大,覆盖了全球近30%人口的RCEP市场,贸易合作空间将持续拓展。

2025年8月28日,第二列“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满载11柜新鲜云南特色果蔬,缓缓驶出腾俊国际陆港,标志着此条连接云南与印度洋的新线路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云南日报社供图
与其他省份比,在国家沿边开放的制度红利中优势凸显。云南正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RCEP、GMS、中越、中老、中缅合作等的主体省份之一,同时享受各类国家开放平台的政策叠加红利,为云南在开放领域的积极探索创新和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以人文开放合作为基础的服务贸易有很大发展潜力。在复杂的贸易环境下,无形贸易内容逐渐增加。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人文交流具有很好的地缘基础,且已经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这些合作基础与资源和市场相结合,将为云南在服务贸易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瑞丽沿边产业园雅戈尔服装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碌生产。雷桐苏/摄
云南绿色发展方面的优势
与过去相比,生态资源再定价有增值优势。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产出“有价化”,是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一旦以标准统一促进价值显化,就可以真正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优质生态产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如果把巨大的生态产品价值(按GEP核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推动自然资本增值转化为普惠发展红利,云南将在生态保护补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获得更大优势。
与其他省份相比,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潜力较大。生态的优势更在于生态价值的转化程度。云南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潜力在于野生菌等林下经济、光伏产业与生态修复结合、文旅融合开发等多领域。另外,重点高原湖泊流域有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其生态产品价值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绿金比)为0.78,高于中部和东部较发达省份。

云南省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在昭通投产。昭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自身发展需要看,数字耦合为绿色产业链重构提供新动能。生态资本赋能产业是云南的竞争力,但是很多领域(如绿色能源)的资源依赖使其规模扩展上的空间受限,要保持国内国际竞争力,未来须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链生态重构。数字云南建设,聚焦绿色资源产业数字化发展前沿、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种尝试,将赋予云南绿色资源产业发展新动能。

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高建波/摄
着力塑造云南发展新特色新优势
技术赋能,推动传统经济向智慧经济跃迁
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农业领域,锚定花卉、咖啡、中药材、茶叶等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运用。工业领域,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渗透到传统工业,聚焦有色金属、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装备制造等,以场景创新驱动产业科技创新。旅游服务业领域,实现各景区的一体化管理,针对游客旅行偏好、消费习惯等量身定制智能化旅游服务,依托科技升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
“人工智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算力、碳汇等未来产业,推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数字媒体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智能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体验消费、智慧旅游等新场景新业态。推动城乡智能普惠,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方面的应用。注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合作。

云南电科院智慧园区内,人形机器人正在操控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在线检测仪。段晓瑞/摄
开放枢纽,推动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
由综合交通建设转向跨境物流枢纽建设。以中老铁路为纽带,在沿线布局跨境物流枢纽,推动“水公铁”联运,不断扩大“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覆盖范围,形成“东盟—云南—贵川渝”陆海新通道模式。发挥富宁港的支点效应,推动港口物流、港岸联动、临港产业发展。
由培育外向型产业转向跨境产供链的构建。借助RCEP和CAFTA3.0,与东盟国家探索共建数字经济、关键矿产、能源、粮食和农产品加工等战略主导性产供链,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探索共建机械制造、家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市场驱动型产供链,提升效率和附加值;积极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边民互市+落地加工”等模式。
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和制度创新。制度型开放更具根本性和长期性,要通过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效能迭代,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参与RCEP规则集成创新。把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重点推动跨境金融、跨境物流、教育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等12个服务贸易领域发展。

云数传媒在老挝开展数字电视项目。杨峥/摄
绿色动能,推动资源依赖向生态引擎转变
生态产业链条重构。提升“绿电+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上游资源端进行“技术突围”,推动光伏技术迭代、氢能储运技术开发突破;中游制造端推动“价值跃迁”,推动全产业全链条闭环,建设绿色铝、绿色硅等“5G+绿色数智化智能工厂”;下游应用端开展“模式革命”,重点打造智能电网与能源大数据,整合水、煤、油、气等多源数据,探索绿电交易市场新模式。

绿色铝谷。文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产品品质提升。以“建设一套标准、用好一批地标、做强一个品牌”思路,构建契合云南农业产品特色、引领市场趋势的生态产品标准体系。以低碳为导向,加快建设低碳、零碳园区,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推动节能改造和“绿色工厂”创建。把地理标志培育作为品牌建设的突破口,打造独具特色的“云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产品溢价,挖掘“古树茶”、“生态建筑”等文化内涵,加强沉浸式绿色消费场景打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解决“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问题,探索“生态银行”、GEP核算等创新模式,开展GEP核算试点,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抵押、可交易的资产。创新绿色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林权抵押贷”、“碳汇收益权质押贷”等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
(作者系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课题组成员)
来源/作者:《云岭之窗》杂志社 责任编辑:张雪




